最新资讯

忘不掉的味道里,有一种叫姜家烧饼!小时候那家…

记忆中的“美食图腾”排行榜上

烧饼必有一席之位

要论烧饼哪家强

答案永远是:小时候那家……


清香酥脆的烧饼

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情怀


来,先分享个故事

关于烧饼和爱的故事

我是张金生,淳安姜家人,今年59岁,做了32年烧饼。

为什么做烧饼,要从娶了木工厂我师傅的女儿说起——

23岁时,我在千岛湖一家木材加工厂里当工人,口袋空空,一心想着“消灭贫穷”。我做过鱼生意、毛竹生意、养蚯蚓……但都不长久,没赚到钱。

娶了师傅的女儿后,琢磨着必须得找个稳当又赚钱的才行。

正好当时木工厂旁边开了家烧饼店,生意火爆。我托人拜了师,专门花时间去学这门手艺。

干这行,我似乎有些天赋,可以说一学就会。出师后,我带着妻儿去了大墅镇开烧饼店。

因为味道好,我做的烧饼深受大家喜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七、八百个,在当时一年能有5万多的收入。

烧饼虽平常,但要做好吃也并不容易。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芝麻、烘烤等十余道工序,都不得马虎,否则出来的饼就不是那个味道。

我会做大烧饼,也会烤小酥饼,馅料以梅干菜肉、辣椒拌肉和椒盐花生为主。小酥饼的制作过程更复杂,前前后后需要将近两个小时。

在大墅待了六年,儿女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于是我们用赚的钱在姜家盖了新房,烧饼店也搬了过来,取名“狮城酥饼”。这一开,便是25年。

烧饼吃起来香,但鲜有人知这背后的辛苦。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说的就是我们夫妻俩。

每天凌晨四点多,整个姜家镇还在沉睡,我们已经起床,做烧饼、炸油条、包馄饨……等到天大亮,姜家人就陆续来吃早点。一直忙到上午九、十点,我们自己才有空吃上早饭。

晚上吃完晚饭,我一个人稍稍休息下,看会电视,老婆和小姐妹们去散步。等妻子散完步回来,我们夫妻俩又得为明天做准备:切榨菜、拌馅料、揉面团……忙完要到九、十点多。

现在像我们这么能吃苦的人少啊!我前后带了不下二十个徒弟,但坚持下来的只有个位数。

三十多年,我关门歇业的次数,两只手都数得过来,主要是不想让人家跑了趟空。

在我的记忆中,唯一一次因病关门是因为身上发了疹子,疼痛难忍,不得不去看医生。感冒中暑这类小毛病,能忍便忍了。 

当年吃我烧饼的小孩,很多已长大成人,走出姜家,在大城市落地生根。但对故乡的记忆中,肯定有我的姜家烧饼。

很多人回到姜家,总不忘买些带走,在冰箱里存着,想家时就微波炉热一热吃,有的人甚至一买就是一二十斤。

有些老顾客有我的电话或微信,吃完了或者想吃了就会打电话发微信让我给快递寄去,杭州、上海、广州的最多。

在这个五十见方的小店里,我和妻子起早贪黑做烧饼三十多年。现在,儿子女儿都已在外安家独立,我还是感到特别有成就的。

现在,每当外地游客来酥饼店,要上一张饼一碗馄饨,觉得好吃,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

不少人经常会问我还要干几年,我都会开玩笑地说,等我的孙子出生了就不干了,我要带孙子去,哈哈哈哈……


在姜家烧饼近千年的历史中
张金生的30多年
只是白驹过隙



传说明朝中叶,狮城商贾云集,食肆林立,街头众多的小吃中,就有一家刘七烧饼。这一做就做出了名堂,每天的烧饼供不应求,狮城接二连三地开出了好几家烧饼店,姜家烧饼,至今在周边小有名气。


但是,
在张金生这一辈中,
他的烧饼店开得最早也最久。


大家问:“你做的烧饼为什么特别好吃?”
张金生回答:“每个人做法不一样,但可以告诉你的是:我做烧饼从不偷工减料。”

对于张金生来说
做烧饼,不仅是一门营生
更是一门艺术

梅干菜肉馅的烧饼


切得恰到好处的肉丁,肥瘦相间
溢出的油脂滋润了梅干菜的香
被炭火烘烤出一股微弹的嚼劲


做好之后整齐盛放
饼形饱满,色泽金黄
撒上芝麻,如满天星一般
好似一件工艺品


新出炉的烧饼香气诱人
小口咬去,清脆有声
金黄的酥皮混着浓浓的油香
在口腔里融合碰撞,在唇齿间徜徉满溢


想要尝尝记忆中的烧饼吗?


就能把记忆中的姜家烧饼带回家了!


姜家烧饼有两种口味:
一种原味梅干菜肉馅
一种微辣梅干菜肉馅

20个/份(670g左右)
每份40元(江浙沪包邮)

记忆中的烧饼,
永远都是那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