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早期良渚”系列讲座回顾(三)瑶山篇

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早期,瑶山的三次发掘,瑶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群东北角,经1987、1996-1998、2017年多次发掘,在遗址顶部揭露一座形态规整的良渚时期祭坛遗址,以及叠压其上的13座良渚文化高等级贵族墓葬。

1987年瑶山遗址的发现离不开一位大功臣。5月1日,当地村民说瑶山山顶挖出了玉器,引发疯狂盗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轻技工马竹山得知后,第一时间向当地乡政府报告情况,公安和相关部门迅速入驻,才有效制止盗掘现象。考古执照紧急下达后,瑶山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从5月7号到6月4号,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完成十余座墓葬的发掘和清理,其中过程可以想见繁重艰辛。

1987年现场收缴的盗掘良渚玉器

1987年瑶山发掘现场

1996-1998年瑶山遗址为什么会再发掘?直接的原因是此时瑶山西边盗掘屡禁不止,需开展抢救性发掘。瑶山西边采集的玉石器还具有典型的良渚文化早期特征,如不出榫的锥形器、琮式管等,瑶山西边还有良渚文化时期墓葬。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瑶山祭坛有内外三重土色,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遗址到底是怎么堆起来的?如果有一条探沟能够深入到祭坛的核心部位,这个问题应当马上就可以得到解决。1996-1998年瑶山发掘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瑶山遗址的范围也得到了基本解决。

2017年为配合良渚古城申遗和遗址公园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进行了清理发掘,尤其对东部进行了全面积揭露,修订了两个新认识:原先祭坛遗迹最里面一重的红土台,实际上是风化较甚的山体生土;东部的范围还要向东延伸约20米,这样整体祭坛遗迹的主体成为长方形。

当然,关于可能具有观象测年作用的祭坛与墓葬的关系,三种可能都有,最大的可能还是祭坛与王陵级墓葬复合遗址。

对于瑶山年代的认识,1989年中村慎一先生发表《中国新时期时代玉琮》一文,中村先生把瑶山M9和张陵山M4的玉琮并列放置在整个玉琮分期的第一期,也就是良渚文化分期的第一期。随着瑶山发掘资料整理的开始,良渚遗址群庙前遗址第一期晚段的圈足盘特征,与湖州毗山崧泽文化晚期圈足盘,也就是庙前第一期早段的圈足盘完全可以衔接,庙前第一期晚段圈足盘而与瑶山M9圈足盘完全一致。根据对随葬陶器组合和玉器种类形态特征的研究判断,基本可以确认瑶山墓葬的主体年代为良渚早期阶段,也就是距今5300年或稍晚左右。

当然,瑶山M9镯式琮或琮式镯,确实具有良渚文化早期特征,但如果把一同出土的琮式管放大看,就是典型的良渚玉琮形制。从这个角度看,在以瑶山9号墓为代表的阶段,良渚的玉琮跟其它主要成组玉礼器的种类和图像都已经一步到位地设计完成了。

基于目前的考古证据,我们可以尝试推测早期良渚的社会形态:在北边以瑶山为代表,到西边以吴家埠为代表,到南边以北村和官井头为代表,到东边一直可以拓展到临平遗址群,差不多在超过距今5000年之前,有这么一大波精英人群,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分布在以后的良渚古城四周,准备进行千年大计的都邑和水利设施营建工程。

瑶山遗址核心区共有13座良渚文化高等级贵族墓地,分成东西向的南北两行排列,根据出土遗物推测,南行均为男性,北行均是女性。随葬器物编号755件(组),以单件计共2537件,其中玉器编号共679件(组),玉器以单件计2459件。规范严谨的葬仪系统已经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制度和观念信仰。

根据相对年代的早晚以及随葬玉器的关联性,瑶山遗址核心区的墓葬可以分为三组。西边以M10为代表,中部是独立的M7,东边则以M12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