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湖区丨淡黄色老楼,长满爬山虎……探访西溪路五十六号的隐秘往事
没有一个老杭州人会忘记杭大新村的风貌。
这一片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杭大教授居住生活的历史、见证了民用建筑发展史。
在西湖区,杭大新村无疑是许多人年少时的回忆。这片最有文化的街区,绿植繁茂、古朴自然,有道不尽的美好和说不完的故事。 杭大新村成历史文化街区
杭大新村,位于市中心黄龙板块。在黄龙一带林立的楼宇中显得不怎么起眼,但它曾被视为杭州乃至浙江的一大学术圣地,国学大师姜亮夫、一代词宗夏承焘等多达几十位大师名儒都曾在此居住。
从杭大路拐进西溪路,茂密的大树遮挡住烈日,顿时感觉清凉了许多,西溪路上的面馆、炒货店、杂货店一家接着一家,透露着浓郁的市井气息。
走进小区内部,这里的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青砖立面的小楼,另一种是黄色立面的旧式多层居民楼,但都显得十分老旧,有些窗户已被封死,还有一些则破旧不堪,被各种植物所覆盖。
因为大多是为了解决老杭大教授职工们的居住问题而建,附近居民习惯把这些小楼称为“教授楼”或是“专家楼”,它们多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苏联专家设计,砖木结构,坡顶洋瓦,显露着那个年代的俄式建筑风格。
2008年,小区内的两幢小楼还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公寓式住宅,它们反映了近代建筑演进的历史脉络。
匚 杭州城市变迁的记忆空间遗存
杭大新村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杭州大学教授居住、生活的历史,是杭州教育发展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溪路旁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牌坊是抗战历史的见证。
这一段的西溪路本身是古代连接杭州与徽州的古官道,还有从杭大新村旁流过的沿山河,它们都是杭州城市变迁的记忆空间遗存。
此外,周边的铁路新村、友谊新村与杭大新村一同见证了杭州市民用建筑发展史,具有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尽管很多老居民都盼望着能够早日搬进新房子,但是他们同样希望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能够留下来,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
曾在浙大建筑学系任教的居民老苏认为,杭大新村内的小楼,可以保留,并进行保护修缮,尽可能恢复它最初的模样,让后人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从建筑样貌,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