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极危物种黄胸鹀现身北湖草荡!余杭首次发现的还有这些“精灵”

近日,

观鸟摄影爱好者汤荣华

在瓶窑北湖采风时

被几声清脆婉转的鸟声吸引,

循着草荡发现一只头顶黑色、下体鲜黄的小鸟,

颈胸部还有栗褐色带。

经过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的2名专家确认,这只鸟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wú)。

摄影/汤荣华

黄胸鹀(wú)又名禾花雀,多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性胆怯,有优美的外形、悦耳的叫声。1980年至2013年,黄胸鹀种群数量下降约90%,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北湖位于瓶窑镇,因泄洪而形成万亩湿地,是杭城近郊人工干预最小的原生态湿地。多年来,瓶窑镇一直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加强生态修复、围堤整治提升及局部水环境治理工作,在保证蓄洪和生态保护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做好湿地文章,让北湖成为候鸟的天堂。

摄影/汤荣华

随着黄胸鹀的发现,北湖记录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增至6种,此前已发现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白头鹤、白鹤、彩鹮。截至目前,北湖共记录223种鸟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鸳鸯、白头鹞等25种,越冬候鸟每年达上万只,主要类群包括鹭类、猛禽、鸲、鹀、鹨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进一步显现。丰富的鸟类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观鸟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一到候鸟迁徙季,北湖便热闹起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这里生动呈现。

接下来,瓶窑镇将持续强化北湖湿地生态保护力度,修复湿地内水生态系统,构建最严水利安全格局,整合周边村庄田园联动发展,努力探索保护利用途径,让北湖湿地成为共享的绿色空间。

余杭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生态栖息地余杭自然资源禀赋良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2009年,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根据生态保护绩效,对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五镇进行经济补偿;2018年,将近10%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强制性严格管理,力求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021年,印发了全市首个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

在各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保护动植物现身余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目前,余杭区境内共有野生动物种类120科27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白鹤、朱鹮、彩鹮、穿山甲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苍鹰、雀鹰等27种,浙江省级保护动物豪猪、食蟹獴、大杜鹃等12种。

快一起来瞧瞧

这些年我们在余杭

发现的珍稀动植物吧!

2021年6月,珍稀鸟类彩鹮现身余杭瓶窑北湖,这是杭州地区首次发现彩鹮踪迹。被发现时,这只彩鹮与白鹭、水雉一起在稻田里活动。

彩鹮

彩鹮属鹳形目鹮科,是国宝级鸟类朱鹮的近亲。其体型修长,羽毛栗紫色,鸟喙似弯刀,羽色会随着光照角度而改变,由此得名“彩鹮”。

彩鹮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里,一度被认为“已在中国国内绝迹”。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曾经“绝迹”的彩鹮在中国重现身影。

2021年4月,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团队在余杭径山开展植物调查时,邂逅了一片神秘植物。这种白色植物全身洁白通透,大小类似豆芽,更因长相酷似“豌豆射手”,一时间,受到众多网友的热捧,还冲上了热搜榜。

球果

假沙晶兰

这种罕见的植物叫球果假沙晶兰,属于水晶兰属,是一种腐生草本,喜欢生活在幽暗潮湿的枯枝落叶中,必须依靠特殊菌体方能生存,是典型的异养生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是非常珍稀的野生观赏花卉种质资源。这种植物在民间又有“冥界之花”“幽灵草”“梦兰花”等别称。

2021年3月,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余杭良渚东明山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期间,发现了中国瘰螈,这是余杭境内首次发现中国瘰螈。

中国瘰螈

中国瘰螈很像娃娃鱼——大鲵,只是体型小很多,一般在12-15厘米左右,全身褐黑色或黄褐色,皮肤粗糙,背脊、体侧常有棕红色或黄色的疣粒、斑点,腹部有橙黄色圆斑,以警示掠食者不要轻举妄动。它白天常躲在水底的岩石或枯叶堆下,偶尔浮上水面呼吸,阴雨天则会爬到岸边草丛捕食昆虫、蚯蚓、螺类,行踪不易被发现。

在今年2月最新调整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中国瘰螈被提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喜欢植被茂密、水质清澈的山区,这次发现中国瘰螈的东明山属于东苕溪流域,被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2021年1月,余杭径山长乐林场内发现了3亿年前的活化石中华水韭。发现的中华水韭规模约有2万株,这是浙江首次发现这么大规模的中华水韭自然生长群,在国内也属罕见!

中华水韭

中华水韭是我国特有的极度濒危水生植物,喜温和湿润气候,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浅水池沼、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中华水韭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50多种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的一种,是出现于数亿年前的活化石,被认为是植物界的大熊猫。作为古老的野生植物,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的人为干扰,如割草机、农药、化肥等,都有可能导致它死亡。

今年年初,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团队受径山镇人民政府委托,在径山镇范围内开展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在近期收回的红外相机中,他们惊喜地发现,6-8月期间三台红外相机在径山村多次捕捉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的身影。这也是相隔十余年余杭再次发现黑麂踪迹,并首次拍到影像资料。

黑麂

黑麂(jǐ)属鹿科麂亚科的动物,是中国的特产哺乳动物,分布范围十分狭小,野生的黑麂有2个分布中心,一个在安徽南部,另一个在浙江西部,总数仅有5000-6000只。由于黑麂生性胆小,且昼伏夜出,研究也是困难重重,直到20世纪50年代,黑麂只被采集到了3个标本,目前生态摄影师们在野外拍到的黑麂生态照片也非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