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吴越碑拓展”展记⑯丨佛教文化在浙南地区的传承——解读《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
一个时代文化和艺术水平往往会集中体现在寺院建筑和造像上,温州市平阳县钱仓镇的宝胜寺双塔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千年前的温州市平阳县钱仓镇有一座宝胜寺,据《温州府志》、乾隆《平阳县志》及民国《平阳县志》等文献,可知宝胜寺大致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原有殿堂及“钱王一宿楼”等建筑物,由于种种原因有过几次重建,最终毁于何时现已无法查考。
寺前原有4塔,其中两座也早已损毁,遗留双塔现被称为宝胜寺双塔。双塔外形相似,高15.16米,相距11.8米。须弥座台基,边长3.3米,高1.75米,五层六面,系楼阁式砖塔。历来被认为修造于北宋靖康年间,其具体建造时间,文献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1984年6月19日,在维修东塔过程中,在第二层北面壁龛内出土《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一方,碑长48厘米,宽38厘米,厚4厘米。碑文显示塔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此时,吴越国尚未纳土归宋,平阳仍为其所辖。《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的出现,将双塔的建造时间比原定造于北宋靖康年间整整推前了一百六十多年。
五代时期佛造像开脸沿袭唐代风格,面相丰腴,但不同的是其额头都有白毫或簪以珠髻;佛像两肩成削肩状,如同美女肩;此时的造像虽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期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显得气势夸张不足。
在双塔修复同时,平阳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还从双塔的壁龛里整理出了17尊较完整的佛像。而这些佛像造型优美、风格隽永,正好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因此推测造像于五代末北宋初期。这些佛像对于研究宋代浙南地区文化的源头和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在浙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两面刻字,碑文如下:
碑文清河弟子造塔记录/弟子上军正兵马使、知昭德回图都务、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守右千/牛卫将军同正省、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张从轸并弟上军正十将、兼节度副兵/马使、兼侍御史、上柱国从干等。右从轸等伏闻五天真诰,遍称造塔功/深,三藏灵文,极赞率(窣)波果大,近招梵福,远获菩提,仰遵大觉之言,辄效圣贤之/志。但从轸叨逢济世,幸长善门,愧曩劫以修崇,致今生而丰赡,得不专营胜/利,广建良缘为趋圣之阶基,作超凡之梯凳。今特发心舍净财烧造砖瓦,雇/召工匠,于宝胜寺大佛殿前建造宝塔两所,东西二塔之内各请得天台/赤城山塔内岳阳王感应舍利,又备银瓶并育王铜塔盛贮,并铜尊像。阖/家眷属共赎宝箧陀罗尼及造功德经等十二卷,诸般珍宝、宝盖、宝镜、/金银、随年钱、发愿文疏,永充镇塔供养。谨录长少眷属姓名于后。/妻程三十三娘、弟新妇傅十一娘、妹十三娘、十四娘、十六娘、长男当直/上都十将延奎、新妇滕四十四娘、次男节度副将延嗣、新妇胡二十三娘、/侄延褐、新妇陈十五娘、侄招婆婆、招伯、招神、任彩哥、孙子伴公、神公、斋公/公、招来、苟及已下长少等。乾德三年乙丑岁十月八日记。勾当造塔僧/师福、智荣、朋昱。寺主赐紫智琮、赐紫庆饶、赐紫居奉。沙门希晈元书。/旧塔记录已坏,天禧二年戊午夏当寺宣教沙门从信重修塔再刊。元旨/刻字,匠谢赞舍石,修塔匠陈耸。外孙传教沙门冲杲募缘重装两塔佛,又书。
下元甲子建炎二年戊申/岁二月初十日,勾当沙门/希白重修,/匠人朱师肖。
其上碑文,明确记录了双塔的建造位置、过程、造塔僧师、珍藏文物及历史上的维修情况。根据碑文,确定了双塔营造的具体日子为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乙丑年十月八日。并且,碑文正反面还记载历史上双塔有过两次维修,分别是在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戊午年夏,以及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年二月初十。是浙南地区保留较完整的古塔之一。
据2018年3月27日温州网报道,这次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西塔第四层正南面壁龛内的佛像下出土铜钱十多枚,多数为唐“开元通宝”,另有清“光绪通宝”钱币两枚;且工作人员在修复东塔时在第三层出土实物“光绪通宝”。由此种种,专家判断,双塔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也可能有过一次维修。
宝胜寺双塔的造型结构保存着五代末期风格,而五代时期的古塔在我省保存至今并不多,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6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