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攻略】“以美丽走向美好”—艺术乡村振兴研讨会,共同探讨乡村发展之路
2020年以来,
桐庐正在加速打造美丽乡村3.0版本,
其中艺术乡村建设通过挖掘
优秀民俗、农耕、节庆等文化资源,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打造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
让乡村因为艺术的融入而焕发新的生机。
但如何运用艺术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文旅IP在艺术创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艺术和美学要如何与乡村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艺术季能为梅蓉村和桐庐带来哪些新变化?
……
2021年10月28日上午,“从美丽走向美好”—2021中国·桐庐艺术乡村振兴研讨会在梅蓉村罗家大院举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陈吉芬,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首批专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校级领导徐云松,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美术与书法教研室主任、浙江传媒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陈凌广,著名策展人、山水艺术季总策划梁克刚以及桐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雷启迪,桐庐县桐君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潘萍萍,桐庐县翙岗村书记吴小明等专家、嘉宾围坐一起从不同角度进行案例分享和交流探讨。会议由桐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雷启迪主持。
研讨会上,大家围绕“以美丽走向美好,以艺术再造乡村新场景”为主题做分享,气氛轻松而热烈,嘉宾的发言热情洋溢又引人思考,专家们阐述自己关于乡村振兴的观点、分享相关经验,与桐庐艺术乡村代表们进行现场互动,共同探讨桐庐艺术乡村发展新途径。
陈吉芬处长指出,打造乡村文旅IP需要把握其四大内核。一是主题性,运用其元素的独特性进行创意,打造亮点与经典;二是应用性,延伸IP内核并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市场的转换;三是价值性,除了将IP转化为经济价值外,也需要提炼其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讲好故事与传承;四是品牌性,好的乡村文旅IP打造需要时间的积淀来提高公众知晓度,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徐云松教授表示,艺术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个性、独特、接地气且无法复制的产品。艺术与产业的融合,产品的设计打造要重视分析市场,才能精准定位目标群体的需求。艺术与民众相融合,一方面需要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对人精神面貌的改变;另一方面要调动民众积极性,让老百姓从中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 陈凌广教授说,“高大上”的艺术和美学元素与乡村的碰撞,需要建立一个保障机制,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维护是艺术创新的重要保障;需要常创常新,艺术乡村成为品牌后,需要不断提升其概念,形成新的驱动;需要真正地接地气,提炼原生文化,形成内生动力。 梁克刚表示,艺术乡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艺术是很小众的圈子,走出传统的艺术圈子,在乡村这个大场景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乡村文旅和艺术家的作品相结合转化为吸引物,才能激发乡村内生活力,解决乡村衰老问题。 潘萍萍主任说,艺术季的举办给梅蓉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最直观的变化是流量的变化,让梅蓉这个沉寂了千年的古村导入新的流量引擎。最欣慰的变化是村民精神状态的变化,村民从质疑到理解到参与到奉献,更加坚定了艺术乡建的决心和信心。最可喜的是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变,让梅蓉村的价值被重新认知和定义。我们也将积极通过艺术引流、短板补齐、业态打通、项目引入,让人气持久地聚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吴小明书记说,翙岗村在五一期间举办了首届翙岗古村动漫节。展陈期间,一方面村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成功实现了乡村创收;另一方面村民的参与感和精神面貌也获得了提升,这些都是艺术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带来的积极作用。
参会的乡镇街道、村及旅游企业、运营商代表还对专家团进行了提问,现场有问有答,气氛达到高潮。大家针对艺术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未来的乡村发展建议和接下来艺术乡村的具体举措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专家们分别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诗乡画城,潇洒桐庐,用艺术点亮乡村,以文旅赋能发展。
让我们探索乡村艺术走廊,用文化艺术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