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宋韵未远,新景正兴
7月28日,《杭州日报》专版刊发《上城 一城宋韵共潮生》,聚焦雅趣上城的文脉赓续。一起来看全文报道。
青砖黛瓦里的宋韵未远,现代都市里的新景正兴。
作为南宋都城核心所在,上城沉淀着“临安城”的绝代风华。宋韵文化,也成为驱动区域繁荣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使这里处处透着雅趣——
上城之雅,藏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展柜里,是宋代玉器流转的温润光泽;映在二十三坊巷的青石板路上,是“晓霞举处已轩轩”的诗意题刻。上城之趣,融于文创市集的摊位间,是宋韵IP盲盒与手作香薰碰撞的新潮气息;也显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是与一场西子廊桥“盲盒音乐会”的惊喜邂逅。
雅趣之间,文脉赓续。“上”是向上生长的朝气,“城”是城脉绵延的厚重,那缕从南宋飘来的宋韵,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氤氲生长,既滋养着寻常日子,也指引着向新之路。
一、拓“时空之圈”,让历史走进烟火日常
“这趟寻宋之旅,很杭州!”上周末,市民小周和朋友循着社交媒体热推的一条“南宋遗韵”Citywalk路线,从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出发,走进清河坊历史街区,再深入二十三坊巷晓霞弄,感觉酣畅淋漓。这不仅是一条游览路径,更是上城区活化千年宋韵、推动文化“走出深闺”融入当下的鲜活注脚 “一部杭州史、半部在上城”。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府,为上城留下了厚重积淀。 对这份历史的馈赠,上城始终珍之重之,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历史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需求书写在城市发展历程中。2009年,南宋御街·中山路开街;2010年7月,启动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2015年,首届南宋文化节在上城拉开帷幕;2022年11月,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2023年,上城区启动博物馆群落建设,全域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如今的清河坊历史街区,已非单纯的历史街区,而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展厅”。此时艺术空间、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西湖宋代玉器博物馆等10余家文博机构汇聚于此,众多历史文物走出高墙深院,在市井烟火中焕发新生。而“文博 +”模式的推进,更是让文化资源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该区精心遴选培育首批100家星级馆,绘制新版“百家星级馆”地图,策划可亲可感的宋韵生活场景与游线,为“精神共富”注入丰厚的文化滋养。 二十三坊巷晓霞弄的有机更新,借“晓霞举处已轩轩”的古典诗意,在寻常巷陌间绽放新颜,成为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而这仅是序章——今年,上城还将深化“韵味百巷”建设,有机串联太庙、梵天寺经幢等历史遗存,加快推动德寿宫一期东区项目、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希望让古今交汇的宋韵文化在山水、街巷、新城之间串珠成链。 在赓续与创新的交响中,上城持续点燃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动能。而这份守护也结出硕果——今年1-6月,上城全域接待游客达3582.5万人次,排名全省第一,全域旅游收入300.1亿元,排名全市第一。 二、拓“产业之圈”,让文化从资源变为动能 西子廊桥大屏之上,身着汉服的姑娘衣袂翩跹、甜蜜相拥的情侣笑意盈盈、三五好友的合影定格青春……这并非专业演员的表演,而是“西湖大咔秀”赋予每位市民的“城市主角”时刻——只需上传照片,任何人都能在西湖的璀璨光影中拥有15秒的“高光时刻”。 从“盲盒音乐会”出圈,到如今全民共创的“大咔秀”升级体验,西子廊桥不仅一跃成为杭州的热门网红景点,更是杭州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上城文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其背后是上城以“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分享”为核心理念,对文旅体验的重塑:“将公共空间升华为全民共创的叙事舞台,让经济脉动中流淌人文的温度。” 西子廊桥的璀璨光影,是上城深耕“文化+百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区以文化为纽带与催化剂,着力打破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边界,驱动跨界融合与价值倍增。 如何令厚重的历史底蕴化作驱动产业创新、塑造城市品牌的澎湃动能?上城的答案是:以“宋韵今辉”为笔,开启一场系统性的解码与激活之旅。 在“宋韵今辉”城市品牌引领下,该区已构建起一条从资源挖掘到市场变现的完整链路:解码文化基因,提炼“苏轼”“瑞兽”等47个主题IP;举办“梦溪杯”创新大赛,淬炼转化实力;建设“宋韵IP基因库”,提供色谱、纹样等核心素材。 “如果说解码是上半篇文章,那么激活就是下半篇文章。”在上城区文创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宋韵的“转化”离不开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参与。为此,该区激活了企业这一转化“主力军”,遴选120余家代表企业组建核心库,链接上下游200余家企业,形成强大集群效应,同时推动全区50余家企业开发出10大系列400余种宋韵文创产品,实现销售额超10亿元。 美妆品牌毛戈平就是典型代表。深耕行业二十余载,该品牌始终致力于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将传统美学精髓与现代审美理念深度融合,矢志打造承载东方美学的高端中国品牌。其产品不仅作为美妆工具,更以精美“艺术作品”的姿态,传递深厚的文化审美价值。 “文”是根本,“创”是生命。当企业成为创新引擎,文化资源的“厚势”便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胜势”。而上城展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区的文化自信与产业雄心,更是一条以文化之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路径。 三、拓“生活之圈”,让文明从风尚化为日常 7月20日头伏,章家桥公交站的“最美凉茶摊”如期飘起茶香。拎着搪瓷杯的老茶客熟门熟路地来喝头伏茶,系着红领巾的“红巷少年”和穿绿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把一杯杯凉茶递给路人。 从顾忠根老人的独守,到如今五代传承,这杯凉茶在无数爱心人士的接力传递下愈发醇厚香浓。它也早已超越解渴的物理存在,成为润泽城市精神、凝聚人心的文化符号。而当茶香随着12个社区的“分摊”与新的“公益合伙人”一起飘散开来,可以看到文化民生之“浸润”,正体现在这样微小却持续的日常实践。 文明的涟漪总在善举中扩散。蒋金海爱心车队500余人次助力高考23年、“最美人墙”近10万人次11年接力守护杭城的文明交通风景线、从“最美凉茶摊”到“社会接力、遍地开花”的便民凉茶摊、爱心冰箱、暖心粥铺,从吴山雷锋广场常态化学雷锋文明实践,到庆春广场“四季有礼”特色品牌拓展……一人善举,引发群体回响;一件实事,赢得万民之心。 上城精心构建出“花开四季”的文明风景线。自2012年起,该区累计挖掘培育5000余位“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不久前杭州东站枢纽管理委员会、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等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这些榜样以星火燎原之势,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红色文化在上城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人们前行的精神力量。作为杭州的一张“红色名片”,小营红巷将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等宝贵资源串珠成链,并打造红巷生活馆民生服务综合体,创新“小雨伴我”民生服务品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这份文化的活力也滋养着上城的各个角落,并悄然渗入社区生活深处,催生出多元的文化空间。其中,四季青街道水湘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可谓独具匠心,树状书柜与4000余册书籍构筑起“文化客厅”,月均30场活动让社区真正成为情感交融之地;最有老杭州生活气息的复兴南街上开出一家充满书卷味的“稻田读书”文艺空间,为全龄段人群开展人文社科活动……一个个深挖文化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走进上城人的日常。目前,该区已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75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就像那杯历经48年岁月熬煮的凉茶,上城的文化浸润之力不在疾风骤雨,而在持久的温度。这座城的故事,也如钱塘江潮既载着古临安的帆影,亦奔涌着新上城的潮声,在古今交响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