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91165/2025-00071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公开日期 2025-05-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5-09 09:45 信息来源: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点击量:

2024年,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围绕市委“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和党纪学习教育各项部署,奋勇争先、实干担当,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不断开创文化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4年,杭州市再获“全国游客满意十佳城市”殊荣,文旅深度融合和文旅产业稳进提质工作获2023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连续六年排名全省第一。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评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成绩突出单位。“杭州文化和旅游数据在线”获评2024年度旅游数据与统计典型案例,“轻松游”获评全国第二批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浙江省首批交旅融合优秀案例,5件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获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1件获评“浙派好礼”金奖。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杭州市文广旅游工作紧紧抓住后亚运时代的重大机遇,在文旅融合、品牌宣推、消费环境、公共服务、党建赋能等六大方面启动“焕新行动”,奋力打造标志性成果。截至10月底,全域旅游人次2亿,增长7%;接待过夜游客人次1.2亿,增长10%。

1、以文旅融合项目“焕新”,提升旅游城市高能级。一是大规划布局。推进“一核三带三极”总体布局。主城区通过奥体片区4A景区整体打造、开放“湘湖雅韵”夜间演艺、推进杭钢工业遗址综保和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重量级大项目,凸显“都市休闲核”。加快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大运河诗路文化旅游带、“天目叠翠•吴越千年”文化旅游带建设,提升新能级、焕发新魅力。《杭州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年)》获市政府批复实施,印发了《杭州市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计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二是大项目牵引。截至11月底,全市文旅项目计划投资414.3亿元,完成投资额635.9亿元。投资50亿的法国普德赋杭州项目通过两轮商务谈判,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投资60亿的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基地项目完成签约,并开工。推动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初步确定了杭州之门云顶书屋与观景平台等“奥体片区十大标志性项目”。推动文旅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2.7亿元,其中钱塘江游船更新和西泠印社美术馆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加快平急两用旅居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新建和改造1165间,总投资约11.3亿元。杭州艺校迁扩建项目已进入全面装修阶段。“文化两中心”项目方案获批,并进入优化设计招标阶段。

2、以品牌宣推策划“焕新”,持续擦亮城市金名片。一是创新四季宣推:春季,以“宋福杭州年·新春送吉利”系列活动启幕,带动文旅消费超57.61亿元,开创了政企联动营销新模式;举办“春来江水绿如蓝”——“三江两岸”春日行,在富阳东梓关上演了一场油菜花田野大秀,曝光量达1.8亿次,积极为乡村旅游搭台、以农文旅体融合促共富。夏季,举办“知音杭州”奇妙夜,推出了“小手拉大手、夜秀免费看”暑期特惠,打造了“音乐+文旅”复合型夜间消费场景。秋季,举办秋季露营大会,打响“野趣杭州”户外休闲品牌。冬季,举办“味美杭州 百县千碗”、推广杭帮菜,做大“美食+旅游”消费规模。全年以“跟着赛事游杭州”2024文体旅融合新消费促进活动贯穿。二是开展“五千年中国看杭州”国际营销:与德国途易集团合作,推出中国历史文化探寻游、中医药养生文化游。举办了2024杭州都市圈入境旅游推介会,邀请来自10多个国家近100家国际旅行商共谋入境旅游合作大计。利用携程网、天巡网、猫途鹰三大平台,推出当代“马可·波罗”发现计划,吸引全球自媒体博主来杭。截至10月底,接待入境游客94万人次、增长145.9%,收入6.6亿美元、增长177.9%。三是策划“知音杭州”品牌:策划西湖大爷与周杰伦暖心互动,得到易炼红同志肯定批示;又为陈奕迅歌迷送礼包、举办了合唱与指挥艺术博览、“三江两岸”草坪音乐会等,营造“杭城处处可歌唱”的氛围。携手罗振宇连续6小时走读西湖。初步形成“懂音乐、更懂你”的“知音杭州”城市IP。四是推广“发现杭州之光”CityWalk:推出八大类百个杭式生活微地标、“520”城市漫步日和五十条城市漫步线路。推出“杭州酒店会讲故事”品牌,打造酒店15分钟CityWalk圈。

3、以体验消费环境“焕新”,营造来杭旅游丝滑感。一是优化产业政策。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责任和依法行政职责,制定了“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完成了省人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和市人大对《加快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审议、整改。全年招引落地文旅产业项目30个,发布重点投资机遇3个。承办第17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完成4批10935万元的文旅专项资金拨付。二是强化行业监管。制定了《杭州市大型营业性演出文化执法监管规范化导则1.0》《文化和旅游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旅游休闲运动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检查手册》《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办法》《旅行社合规指引》等,开展了文旅市场秩序、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旅行社质保金保险替代试点,预付式消费综合监管和信用试点等,夯实行业监管的“四梁八柱”。圆满完成CP30大型漫展的文化内容监管。帮助困难家庭获得某游戏公司的帮扶和优惠授权,获评省厅“枫桥经验”典型案例。三是发展数字文旅。召开了全市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印发《全市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意见》《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立数字文旅产业联盟,积极打造“数字文旅第一城”。推出AI Hangzhou平台,提供游览、支付、购物等全流程、数字化、便利化服务。开展“轻松游”行李一件事改革,通过“行李寄存+动态多场景托运”,不仅帮助游客摆脱行李负担,而且有效延长了在杭时间,激发消费潜力。升级“杭小忆”文旅智能体,结合“碰一下”交互技术,以小切口大模型,提供订房购票、景区导览、点餐打车、查询等快速、专属服务。四是打造多元演艺生态。参与制定了《杭州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演赛展商旅”联动 打造“赛会之城·购物天堂”的若干措施》,优化大型音乐会、演唱会审批流程,打造“最佳赛演承办地”。评定首批40个“城市艺舞台·演艺新空间”名单。举办了杭州市街头艺术展演、西湖之春”新剧目汇演等,推动旅游演艺“夜秀”、自制小剧场、沉浸式演艺创排提升和文艺赋美街头演艺常态化。推动《梦想天堂》设立为“杭州市市歌”,制作了通用版、英文版、排舞版及MV。启动“会在山水间”国内会议市场招引计划。

4、以公共文旅服务“焕新”,打好惠民共富组合拳。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了《杭州市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意见》,实践“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新模式。推进“邻里阅读空间”和“文化驿站”等民生实事建设,促动文旅资源直达基层。二是优化服务供给。创建新型文化空间,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485个、城市书房36个、文化驿站37个、杭州书房10家;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全年实现文献流通834.88万册,开展文化活动6.45万场,送书下乡134.64万册、送戏下乡2329场、送展览讲座3253场、文化走亲196场,惠及百姓15770万人次。举办“十二Yuè”全城悦读、“夜宿图书馆”、“朗读春天·满城书香”共读计划、“不止图书”主题活动、“文澜大讲堂”等,扎实推进全民阅读、精神共富。杭州图书馆积极发挥地区中心馆作用,推广邻里阅读空间建设。杭州艺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综合升学率达到了94.12%,并多次参加重要比赛和展演。加快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存量和新增准入审核,截至11月底已有1250家审核通过。三是重视非遗传承。累计建成省级非遗工坊53家、市级53家、区级211家。开展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共有185人获认定。举办了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主场活动、非遗美食文化周、非遗周末市集等,较好地提升了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四是探索推进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会同市委宣传部,参与制定影视扶持新政。会同华数集团等开展智慧广电建设,推动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产教示范区创建,协助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完成6个重要保障期(18天)和重要直播活动的安全播出。推进应急广播建设和应用,互联互通率、15秒响应率保持在95%。探索强化行业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推进全市地卫整治。

5、以党建赋能发展“焕新”,提升党建示范引领力。一是坚持政治引领。组织系统党员干部赴桐庐县分水镇南堡精神纪念馆、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参观学习,观看红色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杭州艺校坚持党建引领铸魂育人,探索形成有杭艺特色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杭州图书馆进一步丰富音乐党课内涵,持续开展“党建联建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承”项目。二是做优党建品牌。组织“红色文旅轻骑兵”“文旅尖兵”与30家酒店开展“打造杭州酒店15分钟City Walk圈”党建联建项目,为富阳拔山村在招商引资、农文旅线路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寻找“新茶经”,支持临安於潜镇、天目山镇参展推广“天目叠翠·耕织原乡”农文旅线路等。

二、2025年工作思路

1、聚焦“大项目”,全域化规划城市发展大格局。计划完成文旅项目投资不少于380亿元,“双百”项目不少于135亿元。加快推进与法国普德赋杭州项目商务谈判,力争早日落地建设。推进“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游线开发,启动城市阳台码头、秦望码头建设。推进奥体片区文商旅体产业融合,系统谋划赛事、研学、演艺等高品质产品体系。加快建设平急两用旅游居住设施,力争完成文旅设备更新5亿元。完成杭州艺校迁扩建,启动“文化两中心”装修工程。全力发展大视听产业,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持续推进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浙江数字文化国际合作区两大“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编制《“十五五”时期杭州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研究》《杭州市村落景区规划》等,做实新一轮基础设施项目储备清单。

2、聚焦“国际化”,高质量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一是实施《杭州市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旅游国际化战略产品、营销、服务、环境四个核心,建设和完善旅游‌住宿、‌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标识标牌等全球一流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主客共享的服务空间,用好144小时免签和落地签政策,完善机场中转旅游服务体系。二是打造meet city,meet local国际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针对入境游客,把中医养生、茶丝瓷、东南佛国、非遗文化、杭式生活等文化亮点相串联,强化国际吸引力。打造“City Walk+”模式,做精“杭州酒店会讲故事”“杭州之光”“晨启杭州”等标志性成果。实施杭州会议活动招引PLUS计划,打造国际会奖旅游目的地。三是实施五大国际化计划。通过入境过夜人次高速增长计划、对外文化交流持续扩圈计划、世界旅游联盟平台借势计划、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海外社交媒体焕新计划,力争2025年实现入境过夜游客超百万人次,增幅在20%以上。四是深化对外交流互鉴。杭图将承办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启动与澳门大学“杭州之窗”文献捐赠,不断拓宽国际视野下的行业协同合作。

3、聚焦“数字化”,深层次发掘产业发展内驱力。一是推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高标准选树30家以上数字文旅标杆企业和在X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等领域的标志性项目。高水平建设文旅中心和产业大脑,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形成“1+5+10+10”赋能体系。举办行业性品牌活动,突出数字文旅“杭州标准”的示范引领。抓好数字文旅的“三支队伍”的理念、认知和能力提升。二是迭代升级“杭小忆”。利用大模型对海量数据作智能识别和标注,形成“人-货-场”数据资源体系。结合“碰一下”交互体验,提供专属的“杭小忆”卡片,并拓展线下应用场景。三是深化“轻松游”改革。推动机场、火车站和文博场馆、旅游驿站、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等加入服务体系,并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真正将其办成“老百姓满意的一件事”。四是复评“杭州数字经济旅游十景”。开启第一批“杭州数字经济旅游十景”复评和第二批遴选,以新经济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为全新商务旅游考察景点,并推出主题线路和预约参访。五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探索元宇宙应用、VR沉浸式数字音乐资源服务和视频资源自建库建设。

4、聚焦“品牌化”,大力度推进文旅融合新发展。一是深化跨界融合。围绕“体育+旅游”“中医药+旅游”和“婚礼+旅游”打造新产品、新场景。举办“2025 杭州文旅消费季”活动,发挥“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做大夜间文旅消费市场。二是打响“知音杭州”品牌。推出“知音杭州”海内外传播计划。以“宋福杭州年”为主题,联动本地品牌企业,策划爆款营销。推出“春日行”文旅潮消费季、盛夏夜经济爆款等。加大对音乐节、演唱会和国际顶流巨星招引力度,开展演艺新空间品质提升,探索打造演艺新空间集聚区。做强合唱与指挥艺术博览、草坪音乐会。三是做优“酒店15分钟CityWalk圈”。紧扣“酒店会讲故事”,深掘“酒店+周边”文化资源,定制开发15分钟酒店CityWalk圈产品,培育一支酒店“文化主理人”队伍,并鼓励区县市引导更多的酒店加入其中。四是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落实《杭州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激励扶持政策、优质参与主体白名单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十二Yuè”全民阅读和“三送一走”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推进文澜曝书会、一秒入宋画、市民朗诵团、悦读快车等特色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实现“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在规模较大村(社区)全覆盖、杭州书房乡镇(街道)全覆盖、文化驿站街道全覆盖,完善优质文旅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启动宋韵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茶文化等4个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20个以上省级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的培育。六是建设高水平“非遗强市”。持续贯彻落实《关于建设高水平“非遗强市” 打造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范例的实施意见》,以深化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人群培养、分级分类保护、阵地设施提升、融合创新发展等为重点,厚植杭州非遗特色优势。

5、聚焦“守底线”,全方位把牢业态发展基本盘。一是加强行业党建。以“五色先锋,五心服务”为抓手,找准党建与工作结合点,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探索制定《讲解员职业技能杭州标准》。二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做好《杭州市旅游条例》修订前立法调研。推进“信用+”试点,完善旅专委协同机制,纵深推进旅游目的地整治。完善涉旅消费投诉的处置机制,出台赔付指导性标准。推进预付式消费治理、信用试点和“演出一件事一窗办”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等。加强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驻点指导,提升监管效能。严格落实“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要求,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进一步优化专项资金补助。三是健全广播安全播出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大视听内容、传输、播出、网络、数据、设施等高效协同体系。做好重保期和重要直播活动的广电监测工作,提高城市空间双向化应急广播终端安装覆盖率,提升应急广播平战结合应用成效。开展对农服务、文艺类节目、反电信诈骗宣传、保健食品广告、健康养生节目的视听评议。创新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管理,探索开展网络直播和MCN机构管理工作。落实意识形态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