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日脚步临近,杭州博物馆的年度展“桃花得气美人中——明清江南女子的艺术与生活”迎来了一波客流高峰。元宵节当天,杭州博物馆更推出8套联名款服饰,不少人都被种草了!
把文物配色穿上身是什么体验?
网友点赞:美到看不过来
2月12日,杭州博物馆呈现了一场“桃花得气美人中”联名服饰发布会。以本次展览为灵感,杭博携手国风汉服品牌,将明清江南女子的风雅生活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联合推出了椒花颂春、幽谷遗芳、雪中春信、柏酒浮春、醉春烟、庭芜绿等8款独具特色的服饰。
这些服饰作品灵感源自哪?背后暗含小巧思。据介绍,从古画里寻找灵感,取自明清女性艺术作品典雅的配色,构建水墨氤氲的视觉韵律。从设计初稿到打磨出样,设计团队共花费了3个月时间。
服饰一经上线咨询火热,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被种草了。其中,“雪中春信”也是被问爆的一款。灵感来自于清代徐宝纂、李修易的《仕女图》。
“我们搭配玄色网纱,做了双工艺有提花和绣花。长衫面料是飞燕逐春满绣的提花天丝面料,宽博的袖型随步履生风,合‘风回共作婆娑舞’的诗境。搭配白色长纱裙,行走时如三层烟罗,摇曳生姿,十分符合江南朦胧意境。”设计师徐雅轩介绍。
徐雅轩说,“这些服饰符合当下春日明媚的主题,穿去西湖边踏春也是不错选择。”
杭博年度女性大展
16家博物馆联名展品
天下女子的天然清气和万般深情,被柳如是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道尽生机。那么,本次展览又有哪些看点?
展览通过《美人图画》《风流节慨》《迈出香阁》《玉台掇珍》四个单元,立足于杭州博物馆现有藏品,联合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全国16家文博单位,共展出文物及高清图版119件/套。
明末清初时期,“才情”已成女性审美的重要标准。马守真的诗文和画兰,标志着当时主流社会对于传统妇女定义的改观。一时间,各种身份的“女才子”令画家赋予美人图更加广泛的空间。
值得一看的,有柳如是的《山水图合卷之月堤烟柳图》,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作于1643年寒食节。钱谦益携柳如是到常熟虞山(扫墓),山庄景色甚佳。画面空间的结构简练,绿色的柳树成一势飘洒、粉红色的桃花点缀其中,有着淡淡的喜意。
“当时女性文人创作题材多以花、鸟、兰、石为主,这是最早一幅由女性作者创造的山水图。”杭博讲解员詹雅迪介绍道,这也是山水图的意义所在。
另一位明清时期的著名女诗人黄媛介,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对景物的描写清丽活泼。后时逢战乱,她更是以一己之力承担起赚钱养家的重任, 除了卖字卖画,还担任过闺塾师(即明清时期的“家庭教师”)。
在杭州客居十年,黄媛介在望湖楼附近摆画摊谋生计。诗人陈维崧在《湖海楼集》中记载:“余尝见其僦(jiù)居西泠桥头,凭一小阁卖画自活,稍给便不肯作。”
至今,我们都会怀念西子湖畔那位亭亭而立,始终不肯弯下腰来的乱世才女。
小年轻穿着汉服来打卡:特别出片!
留言墙写满,签字笔都不够用
“桃花得气美人中”自开展以来,游客络绎不绝,不乏穿着汉服来打卡的年轻人,出片适配度拉满。杭小微提醒,现场还可以免费租借汉服哦。
采访这天,杭州姑娘紫涵和男朋友冒着小雨赶来,在各种藏品前驻足流连:“参观下来,我被她们的才情所打动,仿佛在雨中与她们邂逅。”
还有妈妈带着女儿前来参观,郑妈妈拉着小艾艾的手:“虽然她可能看不懂,但希望这些文物能在她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临近展览出口有一面留言墙,上面已经满满当当摆满游客的留言。“我们每天都会整理更新一遍的。”馆内的志愿者李阿姨说,不少游客临走前都会在这留言拍照,人多起来围成一圈,连签字笔都得排队等着用。
留言墙前,小琪和小雨正对照手机,一字一句留言,“我们难得来一次,就碰上这次展览,想打卡纪念一下。”两位姑娘来自广东,已经在杭州玩了3天。
“没白来!”小琪说是昨天西湖边的一位大爷告诉她们,杭博有个展览值得一看。看完之后,她在留言卡片下郑重地写下“有幸相遇”四个字。
来打过卡的姑娘这样评价:“桃花得气美人中”不只是诗句,更是古代女性独立才情的觉醒,看完真的被她们的诗词才华和鲜活人生感动到。
距离闭展还有一周时间,想感受江南女子风味,抓紧来打卡!
来源;杭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