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狭义上指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相关文物。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他长期搜集金石石刻,累积千卷,并以此为基础编成《集古录》一书。出版后他一生都在进行不断的增补,补写跋尾四百余篇,分为十卷,成为流传下来最早的金石学专著。他在《集古录序》中说:“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阐明了保存金石的意义,以及对历史文献进行校正、补充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更多的学者推广普及正确的知识和信息。
他的学生曾巩也是金石方面的大家,一生珍藏的古籍达两万多册,并将自己收集的篆刻五百卷编撰成册,名为《金石录》。此后“金石”一词常被用来指代铸于青铜之上的金文与刻于石碑与摩崖之上的文字。可惜曾巩所集《金石录》五百卷已散佚,幸运的是他还留下十四首金石录跋尾,让我们可以略窥他的编撰思想。
现在大家最熟知的《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学著作。赵明诚是著名才女李清照的丈夫,徽宗朝宰相赵挺之之子,他长期访求古器石刻,得金石铭刻两千种,于是模仿《集古录》的体例,编撰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按时间顺序排列目录,后二十卷为跋尾,共五百零二首。赵明诚尤其重视金石铭文的史料价值,讲求“金石证史”以及“碑石互证”。对于铭刻与正史不符的地方都会进行详细的考订,他去世后,其妻李清照继承遗志继续编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将该书进奉给朝廷,并附上自己撰写的跋文,以浓郁的感情叙述了他们夫妇搜集金石文物的艰辛经历:“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为了搜求好的碑拓不惜典当衣物。也正是因此,清代诗人王世禛在《池北偶谈》中把《金石录》定为二人的合著。清代王鸣盛等人则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杭州闻名天下的“西泠印社”就是金石学的集大成者。
一本《金石录》串联起一对夫妻的悲欢离合,一个时代的居安思危,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浮。金石文化更是像一把打开古代文化的钥匙,今人珍惜并传承这些金石著作,不仅是对先贤学问的温习,更是对中华文脉和历史使命的继承。
来源:上城发布社科普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