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进行狩猎,杭州的跨湖桥遗址就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漆弓。《孟子》云:“序者,射也。”“序”是夏朝时有专职教员传授射箭技术的习射机构。由此可见上古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弓箭。西周时期,鉴于弓箭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统治者通过射礼、弓制等礼仪规范对弓箭的使用进行了约束,被称为“礼射”。男孩出生时,家长在门的左边挂上小弓以告生就是礼出于此。唐代女皇武则天创建“武举制”来选拔军事人才的9项测试科目中,射箭相关的就占了5项,于是射箭活动成为了可以改变命运的全民运动,在民间普及开来。
到了宋代,由于周边邻国强大的军事压力,统治者愈加重视射箭运动,将其作为强化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手段。历任帝王频繁举办阅射活动,率领百官亲临现场观看,甚至亲自下场引弓示范。这不仅提升了射箭运动的地位,还激励了士兵们的士气。另一方面,在军队射箭训练中,设立专门的教头,负责士兵的射箭技能训练。如顺鬃直射、背射、盘马射等,不仅提高了射箭的实战能力,还增加了其灵活性和实用性。为此,还形成了详细的等级制度,依据射箭技能的不同,士兵可获得相应的奖惩,选拔禁军时,弓射和弩力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促使射箭武艺更加规范化。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还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射术,均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其类似。据《梦溪笔谈》中记载,宋朝弓弩的制造工艺也达到手工制作的巅峰水准,例如床子弩,依靠多张弓的合力,能将箭矢射出至七百步之遥,威力巨大,甚至在战场上射杀了辽国大将萧达览,极大地挫败了敌军士气。此外,神臂弓的发明,以其精准的射击能力和强大的穿透力,成为了宋军的制胜法宝。
同时,民间也涌现出众多热爱射箭的群体,特别是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仅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入社者需置弓1张,箭30只,刀1口。“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敌人无异”。大大提升了宋朝边疆地区的防卫力量。
全民习射的风气在宋室南迁后依然盛行,中兴四将中岳飞、韩世忠、张俊都是以精湛的射艺投军后开启了自己的传奇军事生涯。据《梦粱录》所记,南宋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民间射箭组织“射弓踏弩社”及“射水弩社”,对入社者的要求更加严格,必须“武艺精熟,射放娴习”,俨然成为当时射箭运动的专业运动员组织,还培养出在勾栏瓦舍专门从事射箭表演的艺人,通过故事情节,使射箭成为一种融合技巧与艺术的娱乐活动,深受当时百姓喜爱。
虽然射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射箭运动的开展却比较晚。1957年经由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年运动会将地中海射法引入中国。
来源:上城发布社科普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