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文化传承——夜听宋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呢?在周代之前,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早的姓属于部落的符号,每个部落有且只有一个姓,用来辨识婚配,而“氏”是氏族的旗帜,部落相当于拥有共同血缘的氏族的集合,所有一个“姓”下面会有多个“氏”。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从汉朝开始,姓氏合而为一。自古以来,姓氏便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家族的纽带。中国姓氏数量众多,据统计,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数量庞大且历史悠久。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中国人的姓氏演变过程是一部民族融合史。


如今人们说到姓氏的记载,往往会提到家喻户晓的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百家姓》。这是一本佚名的书,关于作者是谁众说纷纭,据宋朝学者王明清的研究,百家姓是由北宋初年“钱塘老儒”所著。最初成书时,共收录了411个姓,后经历代增补,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共收录了568个姓,其中单姓507个,复姓61个,这个观点大家比较认同。


虽然《百家姓》全书只有五百余字,在内容上也没有文理,但读来句句押韵,易学好记,十分适合儿童来识字与认知社会,因此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蒙学经典“三百千”。


首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序应该是作者的别具匠心,跟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会有关联。宋人王明清在他的《玉照新志》中说:“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故钱次之。”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唐末属吴越国,由钱氏建立。在五代十国战火纷飞的年代,保护了东南十三州的安定,民众感念至深。北宋建立以后,吴越国便纳土归宋。因为宋朝皇帝姓赵,在成书时理所当然列为首姓。“钱”是吴越国国主的姓氏,得以排列第二。由此可见,“赵”被冠以首位,可能是出于“尊国姓”的原因。


《百家姓》通过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般姓氏,再去探寻众多的姓氏,能以较短的时间,背完数百家姓而收到快速认识四五百字的效果。因此传播非常广泛,出现过各种改编本,金元时期还出现了《女真百家姓》《蒙古字母百家姓》的课本。明代吴沉、刘仲质编过《皇明千家姓》,清康熙年间则出现了皇帝钦定的《御制百家姓》,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百家姓》收录的姓氏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用姓氏这这种血缘符号,把每个人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一个姓氏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有的源于图腾崇拜,如与炎黄二帝有关的姬、姜、姚等姓;有的源于封地,如赵姓就源于造父被封于赵城;有的源于官职,如钱姓源于彭祖的孙子孚在周代任管理钱币的官职。


如今,《百家姓》已经不是我们给孩子启蒙的教材,但姓氏是我们每个人身份的一部分。通过阅读《百家姓》,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血脉传承的意义,体会到姓氏文化中所蕴含的家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来源:上城发布社科普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