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通过朋友圈分享生活的点滴、表达情感、记录足迹。然而,将时间倒回千年,古人也有他们的“朋友圈”——那就是遍布于山水间的摩崖题刻。
在杭州,这些石刻不仅是风景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见证。
吴越王钱镠与排衙石诗刻
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皇宫御苑所在地的凤凰山,虽在西湖之画外,却是左江右湖,风景清幽。这里文物古迹留存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排衙石上的摩崖题刻。这一方方无言的石刻题记既折射了古人的赏石审美,同时也记录了发生于此的一场又一场的雅集轶事。
排衙石得名于吴越王钱镠,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旧传钱武肃王凿山见怪石排立两行,如从卫拱立趋向,因名排衙石。”钱镠不仅命名了这组石头,还在石壁上镌刻了他亲笔所书的七言诗。“一剑定长鲸”、“匡扶立正声”等字迹至今依稀可见,这是钱鏐存世的极少数摩崖之一。
该刻位于将台山顶排衙石之西首,如今题刻上部残损,仅存下部。虽题记上并未说明钱镠是否在此雅聚乐集,但通过诗刻以及为石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此处的钟爱。北宋年间,杭州知州祖无择在排衙石旁建介亭,这一独特的园林意境,成为了宋人怀古雅聚之所,被众多文人墨客钟爱之极。
在排衙石诗刻前流连,我们追忆着发生在这里的前尘往事,感受着凤凰山的风雨沧桑。无论这些摩崖石刻历经了多少朝晖夕阴,都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儿,它们是凝望历史的眼睛,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印记。
凤凰山
观摩完排衙石石刻,不妨在凤凰山逛逛,作为当时的自然高地和政治高地,唐宋时期杭州州治(官署)建在凤凰山地区,白居易、苏轼等众多名贤都曾在此上班。
南宋在凤凰山麓建造皇城,有遗留的文物和遗址颇多,是徒步访古的好去处,另外,凤凰山古木参天,奇石林立,自然风光优美,山顶的凤凰亭更是集杭州的灵秀于一身,可将杭州城、西湖美景、钱塘江尽收眼底。
如果你想更直观地认识南宋临安皇城的整体格局,了解南宋临安皇城史,不妨沿和宁门、凤凰山脚路、老虎洞窑址、八蟠岭、圣果寺遗址、月岩这条线走上一走,去一探究竟!
老市长苏东坡与大麦岭摩崖题记
苏东坡一生的标签很多,但从未被定义,把时间倒退到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知州期间。这位“老市长”工作之余,也喜欢游山玩水,是粉丝量很高的“旅游博主”。他走哪写哪,给杭州留下的诗词很多,但是保留到现在的原始笔迹却很少,其中清晰度较高的便是大麦岭摩崖题记。
大麦岭位于三台山东北面,地处西湖南北两山之间,因早先种植麦子而得名。根据史料记载,在宋代以前,苏堤未建成时,这里是从西湖南山通往北山的捷径通道,也是官商、百姓前往灵隐、天竺进香的要道。
从大麦岭东麓沿着幽静的小径拾级而上,在半山腰处有一座亭子静置山间,亭下山石嶙峋,似假山一般,这里就是苏轼留在大麦岭的题记所在了。
这是苏东坡留给杭州非常珍贵的一方摩崖石刻,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题记位于大麦岭东麓,由于年代久远,石刻本身字迹已难以辨认,幸运的是,后人保留有拓片,所以能够确认其内容。摩崖石龛高1.38米,长1.84米,字径0.1米,楷书。题记内容为: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天竺、过麦岭。
公元1090年3月2日这一天,工作之余的苏轼在阳春三月约上了他的同僚好友王瑜、杨杰、张寿同游天竺。他们行走在山水间,穿越西湖群山时,途经大麦岭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便决意在此处刻石留念,整块题刻虽然只有寥寥十几字,却记录了苏轼与友同游,徜徉西湖美景的美丽心情。
三台山
“登高且上三台阁,旖旎湖山一望收”,说的就是大麦岭摩崖题记所在的三台山,三台山位于西湖以西,三台山由三座山头组成,居中的山头海拔156米,俗称中台山;居北的山头海拔86米,俗称左台山;居南的山头海拔87米,俗称右台山。
三台山安静而清幽,山路台阶偏陡,漫步其中恍若误入了桃花源,一路古木重叠,淡淡松香夹杂在空气中,别有滋味。三台山景区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乡风貌于一身,在山环水绕之间,还有陈夔龙墓、于谦祠、三台梦迹等人文古迹。
另外,三台山景区的茶楼也是杭州茶楼的一大特色,飞檐仿古的建筑,亭阁宛然,花木葱茏,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
选择“不给谁看”的《理公岩记》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老市长苏东坡先生的这首诗句,是杭州灵隐飞来峰的最佳“广告词”。灵隐飞来峰景区,位于西湖以西,此山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不仅自然山水秀丽绝伦,而且人文历史积淀深厚。
这块《理公岩记》题刻便在飞来峰景区内,其面积非常大,整块题刻高1.9米,宽1.5米,篆书13行,字径约13厘米,共计211字,是江南地区发现的元代体量最大的一件书法作品,它采用的是凿岩平石的雕琢技法。全篇圆底阴刻,书法萧散自然,苍劲古拙,结构工稳。
《理公岩记》的撰、书者是同一人——周伯琦,字伯温,论书法,他与大家熟悉的赵孟頫齐名,特别是他的篆书,在元代享有“本朝之冠”的美誉。书法名家的手笔直接发“朋友圈”,肯定会引来铁粉的追捧。可是,这位周大人偏偏在发“朋友圈”时,设置了“不给谁看”,并且选中了绝大部分人。他将碑文刻在了青林洞后一处非常隐蔽的石头缝隙,给后人寻访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明朝时,一位叫郎瑛的金石学者发现过这处题刻,他清除了石上蔓生的苔藓,让它显现得更清楚些。然而,在接下来的二百余年,题刻还是继续陷入了沉寂,无人知晓。
一直到咸丰癸丑(1853)六月,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钱松和朋友胡震一起到飞来峰寻找它,经过两次努力,终于找到了!钱松一激动,在题刻对面的石壁上刻下了观后感。可他仍觉得意犹未尽,又在石壁上刻下“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留下线索给有同好的后人。
您是否也想寻访这处神秘的题刻?就在飞来峰青林洞景区,像曾经寻找过它的先贤们一样,懂这个刻在石头里的故事。请记住,您和它的距离,就在五步之内一转身。
飞来峰
民间对飞来峰流传着各种神奇的传说,相传东晋咸和年间,我们《理公岩记》的主角,印度和尚慧理云游到这里,看到了这座山,非常惊奇地说,这不就是印度灵鹫山的小岭吗?什么时候飞到这里来了?于是便把这座山叫“飞来峰”,又叫灵鹫峰。
飞来峰这座拥有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石窟造像群的文化宝库,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的“留言板”,除了《理公岩记》,官方公布的就有180多处。
飞来峰与周围群山迥异,洞壑遍布,其中,青林洞是最大的一个石洞,因洞口形似虎嘴,以前也称为“老虎洞”或“金光洞”。青林洞里,不只有传说和历史,更有庄严的浮雕造型和摩崖题刻,它是飞来峰最早开造佛像的洞窟。
寻迹是为了寻找历史的答案,时过境迁,也许当年事物早已不在,但我们可以跟着古人留下的这些“朋友圈”“留言板”,沿着他们的脚步,品历史、读人文、看景观。
来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