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林梢、夏日渐长,稻田隐隐、碧波荡漾,错落有致的村居置于田园风光之中,俨然一幅自然山水画……这是记者日前在崇贤的大运河(郊野段)绿道看到的景象。与美丽风光相印证的,是一招一式、一笔一画书写的绿色答卷,也是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喜人成就——
今年梅花节期间,经过大半年“闭关”改造后的超山景区全新开园,更添文化感、更增金石气;“行走大运河”活动吸引数千民众前来,汇聚在全新亮相的31公里生态廊道之上,观鸟翱蓝天、赏鱼跃水面;大运河(杭州段)司法保护基地在临平揭牌,七地法院共护大运河高质量发展。
恰逢其时,《杭州市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近日正式发布,杭州大城北地区新一轮城市有机更新由此启动。在这份大城北“计划书”中,塘栖江南运河名镇核心展示园、超山-丁山湖生态公园等建设目标被一一列出。可见,对流淌的大运河如何进一步改变生活,大城北也一直抱有期待,而这份期待已早有回应。
看风景,少不得沿绿道而行
天气晴好,夏日的阳光为大运河披上了一层柔和的淡金色薄纱,宽阔的水面犹如洒了碎金子一般,泛起粼粼波光,与周边涌动着的绿意相映衬。如今,你无论是从崇贤、塘栖,或是东湖、运河等镇街出发,用不了太久都可以找到步入大运河绿道(郊野段)的木牌和石阶。
从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起,“保护”就被摆在了围绕大运河而展开的各项工作中的首要位置,临平也不例外。自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成立以来,整治运河主航道、实施“幸福河湖”建设工程、开展沿线低散乱企业及码头征迁、打造绿道和生态公园等绿色生态廊、开展沿河立面整治与乔木花草种植等综合整治,是所有工程之中启动最早、着力最多、成效最显著的。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部分,临平全长31公里的生态绿道不仅拉通全线,因地制宜展现特有郊野风貌,还贴合了大城北对于大运河生态的分段构想:对于郊野段,就是要展现诗意田园风貌、构建和美乡村集群。如今,透过这惬意宜人的郊野绿道,我们不难看出在严格生态保护修复的推进过程中,临平大运河两岸环境生态所得到的大幅提升。
另一边,今年春季,超-丁综保工程的首发项目,超山风景区“焕新迎客”,接下来既有1.2万平方米东园香雪海大草坪增加更多观梅赏梅新路径;全新打造的跌马桥研学园还拓展了摄影、体验、亲子为一体的梅林研学新空间,环山游步道、电瓶车道则将整个超山景区缀玉连珠般串联起来,令人们系统性观赏、沉浸式游览。
追青逐绿,但岂止青绿。生态修复让运河更多元,临平更多样。作为2024年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中杭州唯一一处省级风景区,超山风景区被纳入7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培育名单,成为展现大城北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域;在塘栖丁山湖,湖光山色间常有白鹭翩飞,塘超小径环湖而建,水陆网络发达,烟雨江南的意境和现代化设施完美结合。作为杭州市第二大湿地,丁山湖以683亩的辽阔水域成为大城北区域较为突出的自然水体之一,也让临平成了大城北范围内生态最多元的地带之一。
赏美景,亦要谱文旅融合新曲
对于临平而言,“大运河畔”并不只是字面上的狭义范围,而是一个颇具“野心”的版图——以大运河(临平段)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资源为依托,建设范围涉及覆盖主河道40公里(含杭州塘29公里和上塘河11公里)以及京杭运河二通道等沿线区域,主要有崇贤、塘栖、运河等8个镇(街道),并辐射全区。不仅串联起了塘栖古镇、丁山湖、超山等既有的名山名湖名镇,还会将更多小而美的村镇推到“台前”,花式做足美丽“文章”,实现着华丽蜕变。
“你看,这里在以前还是一片半裸露的土地,植被覆盖率并不高,远不及我们现在所看到这一片绿意盎然的画面。”顺着三家村村民老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原本破旧暗沉的工业厂房,已然面貌大变,成为了一个集藕产品售卖、藕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共富驿站,既大方又整洁,“自从我们村被划入绿道建设片区后,生态环境肉眼可见变好了,未来的藕粉生意应该会越做越好”。
而在不远处,鸭兰村的绣娘们,用手中的五彩丝线绣着自己的新生活;丁河村的农家乐生意越做越好,看河景、吃枇杷,惬意生活就在眼前;老刀糕点食品有限公司,也正以另一种方式重现老底子的生活图景——从原先的手工作坊变成现代车间,召集百位老手艺人打造“百匠工坊”,在糕点文化延续传承的过程中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不同村落之间,因为绿道的打通,彼此之间的人流、客源可以交互和共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更好了,消费者的体验更好了,就会有更多人愿意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增收。”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串联起民俗、古迹、采摘、观赏、运动等的绿道,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绿色之道,“像是三家村所代表的藕粉文化、鸭兰村所代表的红色文化都因绿道而串联在了一起。”该负责人介绍道。
碧水穿城,美丽产业再度焕发新生机。以丁山湖为起点,沿大运河往东,运河街道新宇村千亩荷塘的接天莲叶,催生了“荷花经济”,藕和莲子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其衍生的村咖、研学等文旅产业也日趋兴盛;而随着红色研学、非遗文化、农耕体验等活动的不断推陈出新,鸭兰村、塘栖村等地也正在把独特的文旅资源变成致富资源,为周边村民增加就业机会……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态保护的意义也开始凸显。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放眼临平,在绿水青山间着笔,时间正酿造着快慢皆宜的城市氛围,“两山”转化实践绘就的生态画卷已绿意盎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天的赋予,更是后天的培育。”该负责人表示,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大运河(郊野段)绿道正在将生机泼洒至沿线各个角落,并不断形成自身的实践经验,面向未来,这一抹绿仍将延续、延绵。
来源:临平发布 大运河科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