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霞洞造像

發佈時間:2024-05-09 12:26:55

烟霞洞造像_副本.jpg


煙霞洞造像,為西湖南山造像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煙霞洞與附近的水樂洞、石屋洞並稱“煙霞三洞”。煙霞洞口高7米,寬3米,深20米,外寬內窄,形如牛角。因洞壑頂部密佈鐘乳,陽光映入閃爍絢爛色彩,宛如朝霞,故名。煙霞洞是西湖周圍最古老的洞壑之一,洞口有清代碑刻“煙霞此地多”。


煙霞洞造像始雕於五代後晉開運年間(944-946),洞內的石窟造像大多是五代的作品,少數幾尊成於宋、清,明、清、民國各有增鑿或改鑿,現存15尊。煙霞洞洞口兩側有五代吳越時雕鑿的觀音立像2尊。


洞內有五代吳越國的石雕羅漢,原有18尊,現存11尊,容相奇特,雕刻精湛。另尚存2尊五代供養人像。


煙霞洞的五代羅漢造像都是利用天然的溶洞石壁鑿刻而成的,這種藝術創作手法既包含其新鮮的創意也具有杭州石窟的地方特色。煙霞洞羅漢的創作者在石壁上開龕造像時,巧妙地借用了石壁的鐘乳所形成的各種圖案和花紋用作龕楣,這些龕楣自然天成,悅人眼目,靈動而帶有自然情趣。羅漢們不像是佛堂中莊嚴的尊者,而仿佛是在深山幽谷中修煉的僧人一般帶有禪意。


他們姿態中身體有俯仰、正斜、直屈等;坐姿有結跏坐、半跏坐、倚坐、遊戲坐(盤腿、屈腿,垂足、或一足高、一足低)等;頭部有側面、正面、仰頭或低頭;雙手有執如意、玩獅、執麈尾、執秋葉、伏虎、執念珠等不同手勢。這些羅漢仿佛是神話中一群栩栩如生的僧人,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神態各異。


遺存至今的五代羅漢像寥若晨星。史料記載的五代及五代以前眾多十六或十八羅漢繪畫大都已亡佚,只存有傳為臨摹貫休的十六羅漢畫以及敦煌莫高窟五代時期的十六羅漢壁畫。現今遺存的五代及五代前的雕塑作品,除龍門看經寺的唐代二十九羅漢外,五代的就只有重慶大足北山石窟的兩組。杭州煙霞洞遺存至今的11尊五代羅漢,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五代羅漢群像,尤其珍貴。


煙霞洞的羅漢造像由吳越皇族帶領開鑿,必定有一支技藝上層的創作隊伍。因此,其珍貴性還在於它們較高的藝術價值,代表著五代吳越造像的較高水準,並且對周邊地區的北宋羅漢產生了重要影響。


時間:全天

地址:南高峰西側翁家山南部煙霞嶺煙霞洞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