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塔

保俶塔_副本.jpg


保俶塔古稱應天塔,始建於五代吳越國時期(907-978),確切始建年月不可考。塔初為九級,後毀。北宋鹹平年間(998-1003),僧永保重建,減去二級。此後歷經宋、元、明,屢毀屢建,皆至七級而止。明隆慶年間(1567-1572),保俶塔又漸損圮。萬曆七年(1579)重修,為七層重簷樓閣式,可登高遠眺,塔周圍簷廊掛置明燈,入夜蔚成大觀。現塔系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俶塔為八面七層仿木結構樓閣式磚砌實心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通高45.3米。


塔基平面為八角形,分兩層。底層為條石壘砌,邊長約16米,面積約為1240平方米,通高0.98米。


塔身磚砌,第一層的北面嵌《重修寶石塔記》碑。塔身平面為八角形,共七層,磚砌實心,無塔簷和平座,塔身比例修長挺秀。底層邊長3.26米,面積約51平方米,通高33.3米,塔身逐層向上收分。每層外立面相同,均為每面一開間,橫向分為三段。中段角部砌築外凸的圓角柱飾,中間砌有仿木格方窗,窗兩側為平砌牆體,角柱飾的柱頂和柱腳位置、以及兩柱飾中間位置各砌斗拱一朵。底段和上段均為平砌磚牆,角部無外凸。


塔頂置鐵鑄塔刹,由覆缽、仰缽、五重相輪、華蓋、寶珠、火焰珠等構件組成。塔刹為鐵質,刹座為簡潔的基座和仰蓮,刹身包括5重相輪,刹頂包括仰月、寶蓋、寶珠等。明代的原物在塔西陳列。


保俶塔是見證杭城五代時期佛教文化興盛狀態的建築遺存,在西湖景觀整體視域空間中,與雷峰塔形成著名的“保俶如美女,雷峰如老衲”的南北對景,佐證了佛教文化的興盛對西湖景觀的直接影響。


保俶塔真實地保持了五代始建以來位於西湖北側寶石山東端山脊的原址;塔八角七層、修長挺秀的外形保持了自五代始建以來歷代重修的歷史面貌;塔身所使用的磚石、鐵質塔刹等反映了民國時期重建的建築材料;塔身砌築方法、立面仿木構裝飾等體現了民國重建時的建築技術;保俶塔保持了始建時的祈福、紀念功能;同時真實地保持了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


時間:全天

地址:北山路寶石前山路寶石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