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王錢镠時期,錢塘江潮氾濫成災,洶湧的潮水肆無忌憚地淹沒良田、搗毀民居。城內也常常水漫金山,老百姓出門打個醬油都要坐船。
為了阻擋潮水,錢镠下令修築海塘,以竹木為樁,中間用巨石加固,再加上榫卯結構,建成梯形阻擋浪潮。設計很周密,海塘修築起來卻非常不順,因為不合時宜的潮水總是洶湧而來,兩岸的堤壩總是這邊才修好,那邊又被沖塌了。
修堤官猜測是潮神伍子胥在與人作對,發洩怨憤,錢塘潮吞天沃日之勢就是他一生屢遭冤屈的不平之氣。
於是錢王和大臣商議後在吳山搭起一座高臺,率領一班文武大臣,向伍子胥致祭祈禱。
但這之後堤壩再次被沖毀,錢王心想都說先禮後兵,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便朗聲說道:“小小潮神,何須懼他!我倒要好好會一會他。傳令下去,召集一萬名弓箭手,在八月十八這天,等候在錢塘江兩岸!”
傳說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這一天潮頭最高,水勢更是排山倒海,兇猛無比;而且潮神會在這一天,騎著白馬跑在潮頭上面。
很快到了約定之日,錢塘江邊早就搭起了一座大王臺,天剛放亮,英姿勃發的錢王就已經登上高臺,觀看動靜,等待潮神到來。可是,從當地挑選出來的一萬名精銳的弓箭手卻被寶石山狹窄的山路阻擋,沒辦法準時到達,而是陸陸續續地出現。
錢王跳上馬背,飛也似地來到了寶石山前。他跑到山巔向四下瞭望,只見這山的南半邊有條裂縫,便坐了下來,兩只腳踩在山的裂縫處,用力一蹬,這山竟然被他一下蹬了開來,中間出現了一條寬寬的道路。全部弓箭手就通過這條大路,順利趕到了江邊。從此,這裏就叫作“蹬開嶺”(位於寶石山蛤蟆峰)了,錢王那一雙奇大無比的大腳印子,直到今天還深深地陷在石壁上面。
趕回江邊,錢王再次登上大王臺,這時,一萬名弓箭手也已經排好陣勢,個個雄赳赳、氣昂昂地拿著弓箭,望著江水。錢江沿岸的百姓,受盡了潮水災害,如今聽說錢王要射潮神,都爭著前來觀戰助威,幾十裏長的江岸,黑壓壓地擠滿了人。
此時,天色暗了下來,狂風大作,大風將王旗吹得獵獵作響,錢王迎風叱道:“無德潮神,毀我良田,害我黎民,還不速速退去!”
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們聽到大王的怒叱,都歡呼起來,那聲音就像雷吼一樣。突然,遠處的江面上出現了一條白線,飛速滾來,愈來愈快,愈來愈猛。大家神情凝重,緊張地盯著江面。錢王安撫眾人:“大家莫慌!拉弓,搭箭。”說著,他解下自己那張紫檀木制成的強弓,取出鐵箭,拉緊弓弦。
再看江上,白線已變成滔天巨浪,就像爆炸了的冰山、傾覆了的雪堆似地奔騰翻卷,直向大王臺沖來。錢王見了大吼一聲,喝令:“放箭!”話音一落,他搶先就“嗖’地一箭射了出去。
這時,萬名精兵,萬箭齊發,直射潮頭。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呐喊助威。箭如飛蝗,射了一輪又一輪,轉眼就射出了三萬支鐵箭,原本沖向岸邊的潮頭竟就此轉了方向,東趨西陵(今濱江西興)而去,此後三日亦不再來襲。民夫們趁著這段時間,抓緊施工,終於將海塘築成。
除了修築海塘外,錢镠還命人運巨石,用竹籠裝起來當地基,在今天候潮路和江城路的交叉口建了一座城門。這座城門在當時有個很接地氣的名字——竹車門,後來改名為候潮門。
從此,杭州不再受到江潮的侵害,河渠也不再受到鹹澀海水的侵入,天長日久,鹽鹼地也逐漸淡化了,適宜耕作。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的功績,就把當時錢王所在的江堤稱為錢王堤,把錢王射潮處稱為鐵幢浦,現名為直箭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