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箭道巷

直箭道巷_副本.png


杭州城有一條路因錢镠修築捍海石塘而得名,這就是“直箭道巷”。直箭道巷位於杭州市上城區,南達六部橋直街,北抵上倉橋路。


杭州位於錢塘江北岸,入海處的杭州灣呈喇叭形狀,口大肚小,每年八月,受月球引力的作用,大量的海水湧進狹窄的河道,掀起滔天的巨浪,杭州百姓年年受到錢塘江潮水的侵害。儘管錢镠每年都會組織百姓加固海塘,但海潮洶湧,往往是這邊海塘剛修好,那邊海塘又被潮水沖毀。


有一天,錢镠換上平民服飾,來到集市上,看到一個老農正把牛車上的樹苗一棵棵搬運到路旁販賣,忽然,噗的一聲,一棵樹苗從老農手中滑出,掉落在地上。讓人驚奇的是,樹苗並沒有倒下,而是穩穩地直立著,根上的泥土一點也沒有分散。錢镠很吃驚,他走上前去,提起那棵樹苗仔細看,原來樹苗根部的泥土被細竹篾編成的籠子固定住了。他不由得讚歎道:“這個籠子編得好,不然泥土跌散了,樹也栽不活了哦。”老農自豪地笑著說:“我編的這個籠子,別說跌不散,就是放到溪水裏,水也沖不散。”水沖不散?錢镠一愣,忽然眼前一亮,他大喜道:“好主意!來人把這些樹苗全都給我買回去,我要好好琢磨琢磨!”


回到王府裏,錢镠便把這些樹苗挨個地拿起來看,一會兒凝神思考,一會兒又提起筆在紙上寫寫畫畫,一個縝密的計畫正在錢王的腦海裏形成,它利國利民,功勞澤被千秋萬代。


此後,錢镠又親自去錢塘江邊察看形勢。他發現,錢塘江潮常常在一段時間裏南北擺動,有時候掀起巨浪,有時候又安安靜靜向蕭山方向流去。錢镠想:海潮有一個擺動的規律,應該好好利用啊。他覺得修築海塘的時機已經快成熟了,他的計畫變得更加具體。


錢镠在八月十八日帶領一萬名精選的弓箭手列隊岸邊,錢王在江邊走著,仔細觀察著海潮起伏的波濤。瞅準時機到了,他便來到陣前,立刻拉開弓弦,大吼道:“放箭!”一霎時,萬箭齊發,直射潮頭。一陣鋪天蓋地的箭雨之後,那海潮果然落下,還服服帖帖地向南而去了……百姓們歡呼雀躍,認為錢镠降伏了潮神,便高聲齊呼,稱他為“海龍王”。錢镠趁此下令道:“潮神讓路了,明日起,徵調二十萬民工修築海塘!”


這一次,根據錢镠的設計,士兵們找來最粗壯的大樹和竹子,並一一砍伐,搬到岸邊做木樁,也就是滉柱。集市上那個賣樹苗的老漢也被士兵們找來了,他教大家把竹子剖開,編出成千上萬個竹籠。大家在竹籠裏填滿泥土和石頭,在海堤上每個滉柱之間填滿密密匝匝的竹籠……


這樣一來,堅固的海堤形成了,兇猛的海潮被阻擋了。此外,石塘還有蓄水的作用,便於灌溉錢塘江岸上的農田。在錢王的帶領下,這條長150多公里、從六和塔築到艮山門的捍海古塘,在耗時兩個多月後,終於修成了。錢王滿意地看著這壯觀的捍海石塘,心潮澎湃,立刻宣佈民眾可以在海塘附近開墾荒地。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們開墾土地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一切令錢王很滿意,他還在海塘上設了三個(一說一個)鐵幢。那是箭杆形的筆直的鐵柱子,一部分插入海塘,一部分在地面上,用來測量水位。為了便於大家觀察和記錄水位的變化,錢王又下令修建涼亭,把鐵幢包圍在涼亭中間。


“築塘以石,自吳越始”,從此,堅固的海塘擋住了洶湧的海潮,經歷多少風浪也巋然不動,它日夜保護著吳越國百姓的財產與生命安全。不僅如此,捍海石塘還奠定了杭州的城市格局。以後的朝代,捍海石塘也經過了不同規模的修繕,直到清朝雍正年間,還有一部分海塘屹立在岸上。


漫長的歲月裏,捍海石塘被淤泥覆蓋,又形成新的陸地,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在附近勞作、生活。此後,其中一個鐵幢的周圍也出現了一條街巷,人們追念錢王的功績,宋稱鐵幢浦、鐵箭巷,清稱箭道巷、剪刀巷,1966年改稱紅纓巷,1981年複稱直箭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