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九堡街道,隱匿著一個古老村落——宣家埠,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清代乾隆年間的《安瀾園至杭州府行宮道裏圖說》和《杭州省城、海塘、府學圖》中,都能找到九堡和宣家埠的明確標注。如今,宣家埠以其獨特的魅力成功入選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宣家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北宋時期,因其靠近塘河的有利位置,成為了鹽運河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北宋熙寧五年,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曾親自踏勘運鹽河道,並留下了關於鹽事的詩篇。“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冬冬曉鼓動,萬指羅溝坑。”雖只短短四句,卻盡顯蘇東坡對民間百姓的感念體恤之情。這鹽事詩流傳至今,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宣家埠一帶早在千年之際就受到宋韻文化的潤澤。
宣家埠地理位置優越,西連臨安都城,北通筧橋,東接湯村、鹽官,再加上早年間已顯市集雛形,鹽業的興旺帶動了周邊的物貿流通,宣家埠逐漸形成了村落和市集。南宋時期,隨著宋室南遷,杭州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宣家埠的農商經濟也進入了重要的發端階段。那時,宣家埠不僅是官鹽運輸的必經之路,私鹽販賣也十分興旺,市集繁華,商貿活躍。
隨著時代的變遷,宣家埠也經歷了滄桑巨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筧橋機場擴建,宣家埠老街和碼頭征遷,老街居民大多搬遷至嘉興、湖州和九塘社區等地。1958年,宣家埠鄉等附近幾個鄉合併成立新的九堡公社,宣家埠的千年老街也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儘管宣家埠老街已不復存在,但它的根脈還在,歷史尚存。走在宣家埠村的村道上,我們仿佛還能感受到那古樸的宋韻文化之風,觸摸到腳下的歷史脈動。宣家埠不僅是杭州上城區的一個地名,更是宋韻文化在杭州傳承的見證者。
來源:上城發佈、上城區社科聯、華語之聲聯合出品《尚書房·社科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