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東旸橋
東旸橋,位於蕭山區城廂街道東陽橋社區文化路266號西南,南北橫跨於城河(蕭紹運河)上,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書記載,東旸橋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六年,明萬曆《蕭山縣誌》:“嘉靖癸醜築城,民多借用橋石。乙卯防倭寇奔突橋道,又多拆毀。丁巳令魏堂督民修之。”清乾隆《蕭山縣誌》:“順治間修”。民國《蕭山縣誌》:“清乾隆二十一年,邑人湯克敬邀同陸巡,呈請重建,並以立閘以收湘湖水利,經費湯克敬獨任”。
東旸橋橋面北長南短,橋面靠西的石階上有兩道平石板,方便了雙輪車通行,這種設計在蕭山極為罕見。
夜幕降臨,任性一番,跨坐在橋欄石上,看著行人在橋上來來往往,上上下下,聽著橋下潺潺的水聲,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的時光,耳旁或許能響起獨輪車上下橋時的“咯吱”聲。
02通濟橋
瓜瀝通濟橋又名東升橋,位於蕭山區瓜瀝鎮長巷村東井自然村,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橋南北兩側有對稱橋欄,兩側橋額鐫刻“通濟”二字。引橋為石板鋪砌,橋的西南角有石涼亭一座,石方柱上有楹聯:“由遺教遺風遺言成茲小築,是民有民治民享來此稍休”。通濟橋、涼亭由沈肅文於民國年間捐款建造。
清幽山水間、古橋碧波處。待到夏季,蟬鳴聲聲、清溪遊魚,更添幾分恬靜安逸之感,這樣的古韻不覺讓人心生愜意。
03埭上黃家橋
埭上黃家橋位於蕭山區蜀山街道黃家章村,南北橫跨大汛河,是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該橋原為4墩5孔石梁橋,橋樑鐫有“龍門浴日”“埭上黃家橋”題額。1971年改建為3墩4孔石梁橋。
明萬曆《蕭山縣誌》載“治西南十五裏曰:埭上黃家橋,工部主事謝體升、朱惟一為同官主事黃九皋建”。清嘉慶年間黃際泰重修。抗日戰爭時期,橋北端兩孔及橋墩被炸毀。抗戰勝利後將北端橋面改建為單孔木橋面。1971年,改為水泥橋面。2022年,蜀山街道對該橋進行保護性修繕,恢復原有形制。
這座百年古橋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如今煥然新生為一幅嶄新的畫卷,它的“前世今生”都描繪其中了。
來源:蕭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