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是杭州人熟悉的一座山,也因為充滿傳奇色彩而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前去打卡。那你知道嗎?飛來峰其實是古代杭州名人的“朋友圈”!為啥這樣說?一起來看。
現在的人們都已經習慣了用朋友圈記錄生活、心情,並分享給朋友看。但是,對於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古人來說,該用怎樣的方式去實現朋友圈式的分享呢?
如果說飛來峰是古代杭州名人的“朋友圈”,你是不是會感到很好奇?
今天,一起來聽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會常務理事,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管理處副主任、文博研究館員邵群講講飛來峰的珍貴價值以及它都有哪些“朋友圈”的功能。
01漢藏藝術交融巔峰,被譽為我國石窟造像的“最後一道曙光”
靈隱飛來峰景區位於西湖風景名勝區以西,面積約有489760平方米。飛來峰高約168米,其中最著名的景點當屬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是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唯一一處大規模集中展現漢式(宋代)造像、藏式(元代)造像和漢藏結合造像的石窟,是我國民族文化融合的典範。
“全國5000多個石窟中,只有10個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地,飛來峰就是其中之一。”邵群說,同時,飛來峰還是我國歷史上舉國家之力開鑿營建的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處是雲岡、龍門、安嶽。”
飛來峰被譽為我國石窟造像的“最後一道曙光”,代表著漢藏藝術交融巔峰。它與唐代以前北方石窟藝術相銜接,彌補了中原地區石窟藝術從唐開始走向衰落的空白,在12-14 世紀的中國石窟藝術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飛來峰造像是我國自然山水美學融合的精品。”邵群說,有別於北方石窟寺的宏偉厚重,飛來峰造像分佈於山谷幽洞間,它利用天然岩洞或山崖開鑿,雕刻技藝精湛,尺度恰當,融於自然,體現出江南園林之意,“它所具有的自然山水美學屬性,是全國石窟造像的佼佼者。”
飛來峰現存330餘方造像記和摩崖題刻,都是歷代民眾信徒、文人墨客來此尋訪留下的珍貴印記,更是中華文明賡續發展綿延不絕的實物佐證。正因如此,飛來峰才體現出“朋友圈”的神奇功能。
02選擇“不給誰看”,這條“朋友圈”500年後才被人發現
元代至正年間的浙省參知政事周伯琦(字伯溫,今江西鄱陽人)是位書法名家,他的篆書在當時享有“本朝之冠”的美譽。為紀念重修靈鷲寺的功德,他應邀寫了一篇《理公岩記》並著人刻在飛來峰上。
書法名家的手筆直接發“朋友圈”,肯定會引來鐵粉的追捧。可是,這位周大人偏偏在發“朋友圈”時,設置了“不給誰看”,並且選中了絕大部分人。“他將碑文刻在了青林洞後一處非常隱蔽的石頭縫隙,以至於後世近500年裏幾乎沒人見過這方題刻長什麼樣。”邵群說。
到了明代,金石學者郎瑛有幸看過這條“朋友圈”,他特意清除了題刻表面的青苔,想“轉發”給其他人看。可是,周伯琦當時的選址實在太“低調”,這條“朋友圈”直到清代才再次被人看到。
清鹹豐癸醜(1853年)六月,書法家錢松和朋友胡震兩次到飛來峰尋找《理公岩記》,終於見到了題刻真容。兩人一激動,連發兩條“朋友圈”:一條發在距離《理公岩記》題刻所在石縫的入口處,“元周伯溫摩崖入壁五步”;另一條發在《理公岩記》題刻對面,洋洋灑灑地講述了發現題刻的過程。
回頭想想,錢松和胡震的“朋友圈”算得上是與500年前的周伯琦“互動”,而“元周伯溫摩崖入壁五步”應該就是給《理公岩記》“引流”了吧。
03分享“所在位置”,這條“朋友圈”是一條“導航線路”
北宋年間,杭州有兩位頗為出名的“蘇市長”,一位是大家很熟悉的蘇軾,而另一位是年長蘇軾十來歲的蘇頌。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不必多說,而他留下的蘇公堤,也成了“西湖十景”之首。順便提一句,“蘇公堤”這個名字不是蘇軾在杭主政的時候取的,而是他的後任知州,林希命名的。
而蘇頌是一位學者型幹部,他在醫藥、機械等領域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杭州工作的某一天,估計是個法定節假日,蘇頌約了一群朋友,準備出去放鬆一下。他們從位於饅頭山附近的州府辦公大樓集合出發,經過淨慈寺、南屏山,走著山路,一直到了靈隱寺。
當時蘇頌已經50多歲了,但這一路走下來,他玩得應該是挺嗨的。於是,他要發一條“朋友圈”記錄一下:“自淨慈、南屏,下天竺,過靈鷲,遂遊靈隱而歸。”
這條“朋友圈”發在青林洞盧舍那佛會浮雕的左側,現在還是“所有人可見”狀態。“其實,當時的香客去靈隱基本都是坐船的。”邵群說,蘇頌翻山走去靈隱顯得很特別。因此,蘇頌留下的“朋友圈”相當於提供了一條驢友自行開發的“導航線路”。
蘇頌和蘇軾關係不錯,不時用詩文的形式互發“微信”,因此,蘇軾很可能也知道這條“朋友圈”,他經常去飛來峰,大概也會走老大哥推薦的路線吧。
04投放“朋友圈廣告”,“飛來峰處處有蘇軾”成了“熱搜”
目前飛來峰上沒有發現蘇軾的題刻,但說蘇軾常去飛來峰是有證據的。
據《梁溪漫志》記載:“(蘇軾)至冷泉亭外,則據案判決,落筆如風雨,分爭辯訟,談笑而辦。”就是說,蘇軾經常在冷泉亭外辦公斷案,這估計是我國最早的“移動法庭”了。
辦公結束後,蘇軾會在冷泉亭裏和手下人喝酒,而他喜歡冷泉亭是因為“追星”。宋代冷泉亭的匾額是“PS”過的。“前兩個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而亭字是蘇東坡的寫的。”邵群說。看來,為了跨時空與偶像合體,蘇大人也是蠻拼的。
而春淙亭和壑雷亭就完全是蘇軾的原創了。這兩座亭子的名字,都出自蘇軾的《靈隱前一首贈唐林夫》:“靈隱前,天竺後,兩澗春淙一靈鷲。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這麼一算,這就是蘇軾在飛來峰下投放的“朋友圈廣告”了吧。
不僅如此,蘇軾還替杭州打call。晁端彥與蘇軾是同年進士,哥倆關係一直不錯。晁端彥來到飛來峰,在香林洞留下了題名。那時候,蘇軾已經不在杭州任上,但他知道此事後,他馬上給好兄弟發了條“微信”:
“西湖天下景,遊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應逢古漁父,葦間自延緣。問道若有得,買魚勿論錢。”
在這首名為《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的五言律詩裏,蘇軾儼然一副老杭州的派頭,
“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這是蘇軾為飛來峰寫的詩句。“最愛”二字堪稱“赤裸裸的表白”,而飛來峰也沒辜負蘇軾的一片深情,溪山之間,處處可見蘇軾相關的“朋友圈話題”。
來源:杭州日報、杭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