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筷子,夾起的是濃濃的中國味兒,撐起的卻是整個華夏文明。
“嘿,吃了嗎?”
恐怕世界上再沒有哪個民族的問候語像我們中國人這樣通俗、溫馨又親切。民以食為天,一句簡單的中國式問候,卻蘊藏著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吃飯,必然離不開筷子,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筷子在不同時空演變磨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成為西方人口中“古老東方文明的代表”,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裏,以“筷”傳禮,以“箸”食味,看似輕巧的筷子承載的卻是一個民族的智慧與信仰。
在杭州市拱墅區沈家路150號老字型大小國潮數字產業園內,有一家百年老字型大小非物質遺產保護基地——天竺筷工藝博物館,這是一家保留了完整的筷子工藝製作技藝、使用二十五道手工工序和十一道改革創新工序,並將筷子以活態的形式向社會開放的工藝基地,同時也是集參觀、研學、非遺體驗為一體的旅遊資源點。
天竺筷,杭州著名家鄉特產,杭州四寶之一,源自清乾隆年間,最初為杭州靈隱、天竺一帶農家的副業產品。清光緒元年(1875年),第一代傳承人鉛絲師傅潘三四,對天竺筷的製作進行了改進,使天竺筷具有花紋,鑲有錫制筷頭,染有不褪色的棗紅色,於是風行於世。
杭州天竺筷廠是一家杭州老字型大小、浙江老字型大小企業。2006年,天竺筷製作技藝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二十多道純手工製作的精巧技藝,亦入列“杭州重點傳統手工藝美術保護品種”及“第一批杭州市歷史經典產業目錄”。2017年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及杭州市首批非遺體驗點。
至今已歷經六代傳承,是目前唯一僅存生產天竺筷的企業。天竺筷是杭州的文化瑰寶,是中國竹筷品類中唯一擁有“老字型大小+非遺”的企業,也是杭州官方認定的唯一飲食器具類非遺,有著特殊的行業地位。
天竺筷不僅工藝講究,飽含技藝之美,其由來也充滿故事,趣味十足。
相傳清乾隆年間,杭州天竺三寺佛事鼎盛,香客如織,寺裏僧人為解香客“齋食缺筷”之急,遂將附近天竺山上的小徑竹截削成筷,供香客們使用。由於制筷所用的小徑竹生長於杭州天竺山,由此得名“天竺筷”。此後,天竺筷的美名更是隨著僧侶與香客的使用,得以廣泛傳播。據說,從佛地帶回的杭州天竺筷,既能為全家人增口福帶好運,又可時時保留一份佛祖心中留的虔誠。
在中國,筷子不僅是餐具,也是社交互動的重要工具,用筷子夾菜給客人,是對客人的尊重和關懷的表達,它的這種社交功能,更加展現了東方文化中集體主義和和諧共處的價值觀。
同時筷子的使用,也體現了東方文化對環保的關注。傳統的木質或竹制筷子是可生物降解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直以來,天竺筷用竹均精選自然野生的小徑竹,其形纖細,其質上乘,且易於把握。經過精心地選料、蒸煮、暴曬、設計、雕版、烙花等二十餘道純手作的工序之後,在保留竹之天然形態之上更巧妙彰顯技藝與文化共生之美。
更難能可貴的是,自第一代傳承人起,在杭州天竺筷近150年的發展歷程裏,一代又一代傳承匠人們用他們滿腔的熱愛與匠心,在對這項傳統手工藝的堅守和革新中,續寫著這雙“江南名筷”的精彩歷史,也喚醒了人們對美和自然的美好記憶。他們用如竹之堅韌的品質撐起大國工藝的一片天地,並由他們的雙手讓我們看見造物之美、看見器物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之精彩。
如今,身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第五代傳承人王連道師傅與其弟子也即第六代傳承人周生元先生也在繼承前人的技藝之上,勇於創新與突破。近年來,天竺筷在工藝上改進,使其生產過程更加環保,在創意元素上優化,潮範十足的設計感讓其文化屬性更加豐滿。
千年技藝,百年品牌,走過長長的歷史,依然保留最初的20餘道經典純手工製作方式的天竺筷,從百姓餐桌到宮廷玉箸,從禮贈外賓到兩會建設,在見證每一個歷史瞬間精彩發生的同事,也優雅地邁著自己堅定的步伐一路向前,並在屬地浙江大力宣導宋韻文化的當下,恰如其分地彰顯出別出心裁的風雅氣質,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增添無限古樸韻味。
一雙筷子,既完美詮釋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也代表了東方飲食文化的自信,作為新一代文化的傳播者,我們更應該珍視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讓筷子繼續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來源:運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