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國以土為本,民以食為天,因而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除頒佈法令保障生產外,還通過祭祀先農、後稷等與農業有關的神,君王親耕籍田等方式推行重農思想,希望全社會形成農業是立國之本、生民保障的價值認同。
到了宋代,由於國土面積較之於唐愈加縮小,農業用地也有削減,因此宋代的統治者更加重視農業生產,不僅承繼了祭祀、籍田等典儀制度,在具體的勸農措施上也更加精細和立體。“國家每下詔書,必以勸農為先。”
“勸農”是指國家利用各種途徑來推廣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生產活動,以增加國家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的做法。宋代對勸農的重視首先體現在官員行政職能設置上。宋真宗景德三年(西元1006年),朝廷開始專門增設“勸農使”這一全新官職,負責勸課農桑,幫助農業發展,一般由州府的長官兼任。宋仁宗和宋神宗時期,將縣令也調整為“勸農使”,業績同步納入吏部考核,要求州縣長官必須以“勸農事”為重。此外,還從司法官員中選拔“勸農副使”,監督勸農工作。
每年春天農事初興之時,這些勸農官員都要“出郊勸農”,到鄉間地頭瞭解春耕情況,並邀請地方宗族長老宴飲座談,幫助解決害農之困。官員們還要作《勸農文》勸諭百姓盡心務農。
宋朝的勸農文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講述農業生產技術的,如《農桑輯要》《農書十二種》等;另一類是宣傳普及種植意識和技能的文學作品,如勸種麥文、勞農文等。這些勸農文多以佈告、碑刻,甚至圖文形式呈現。除此之外,還有勸農歌、勸農詩等形式。不過最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是圖文並茂的《耕織圖》。
南宋樓璹(shú)在臨安於潛縣(今杭州市臨安區)任縣令時,體察農夫蠶婦勞作之苦,繪製了一卷《耕織圖》。樓璹的《耕織圖》步驟清晰,畫面直白明瞭,引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潮。宮廷後妃、畫院畫家甚至樓氏後代不斷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目前傳世的就有設色卷軸畫、分段冊頁、石刻、版畫、壁畫等不同形式的《耕織圖》。
“厚農桑”也是宋代勸農制度的核心內容,政府通過頒佈減稅、保護耕牛等法令來保護和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宋代商業十分發達,手工業的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如此一來就有很多農民棄田去成為雇工。減免農稅的措施有效增加了農田耕種的收入,這讓許多農民願意重新耕種已經拋荒的田地,同時也讓他們願意在打工時兼顧家中的農業生產。
在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方面,農田水利建設是兩宋君臣十分重視的“命系於天”的工程。宋神宗在各地設置了“水利官”進行專項管理,對在農田水利建設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地方官員給予獎勵。據《宋史》記載:在宋神宗熙寧三年到熙寧九年的這六年裏,全國興修了1萬多處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高達30餘萬頃。
宋朝的勸農制度不僅促進了古代農作物多樣性種植、農田水利建設、精耕細作、蠶桑養殖等農業生產技術的提升與推廣,繁榮了農業經濟,還有效防範了各種妨農害農之事,為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農桑輯要》中“勤者天之道,百事之門,惟勤則無不勝。”的思想,也為我們中華文化“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持,傳承至今。
來源:上城發佈、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杭州市上城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FM105.4西湖之聲合作推出的《夜聽宋韻》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