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博物馆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南面,毗邻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
2001年10月,杭州历史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2011年底,杭州历史博物馆更名为杭州博物馆。2020年7月,增挂杭州博物院(筹)牌子。杭州博物馆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展区面积7千平方米,分北馆和南馆两个馆区。
馆藏
良渚文化兽面纹三叉形器
灰白色,有暗绿色斑点。造型类似 " 山 " 字,分三个方叉,中间低,两侧高,下端呈圆弧形。一面为兽面纹,浮雕多圈眼,椭圆形眼睑、桥形额和宽扁鼻,另一面用阴线雕出兽面纹。这种抽象的神兽纹,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纹饰,可能是某一部族的神灵徽像,是良渚文化宗教特点的反映。三叉形器是良渚文化中等级表征最明显的器物之一,只有最高等级的贵族会使用,目前考古出土的三叉形器多发现于墓主头部,因此这件器物有可能是冠饰,被后人改制成了一件配饰。
战国几何纹平脊铜剑
这件青铜剑,色泽黑中泛青,有光泽。剑身中部宽平处为脊,剑格短厚呈倒凹字形,剑格两面各铸阴阳简易兽面纹,为镶嵌装饰物之用,原镶嵌物已脱落。剑柄为圆茎,有两道箍。剑首铸饰多道弦纹几何纹。是典型的吴越式青铜剑,也是战国青铜剑中的精品之作。
平脊剑除了存在于吴越地区外,在湖北、湖南、广东、河南、河北、 内蒙、四川也有零星发现,并以江浙和湖北一带居多。平脊是剑脊制造技术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工艺,它的两平脊既减低了剑身厚度,也加大了剑刃的宽度,相应提升了劈杀时的杀伤力度。但由于剑脊平坦,使得剑身刚度减弱,以致于它虽然在两周青铜制式武器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始终没有成为青铜剑型的主流。
东周时期,战事频繁,与车马战为主的中原地区不同,吴越地区山川河流交错,地势复杂,则多以步兵近战和水战为主,剑作为主要的攻击武器被大量装备。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青铜剑最为盛行的时代,“吴戈越剑”名重一时,体现了当时匠人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塑海鳌山子笔架
这件青花笔架,形似五指,整体为海鳌(áo)驮山峰造型。海鳌仰首,口微张,腹内空,背上有一小孔可注水。四座山峰上部贴饰如意云头纹,下部饰贴饰海浪纹。在第二座山峰顶端的云朵背后贴塑一圆饼。有学者认为圆饼象征太阳,整体造型有“指日高升”“独占鳌头”之寓意;也有研究认为,海鳌实为蟾蜍,云头之上的是一轮明月,传达着“共君今夜赏明月,兴来谁欲骑蟾蜍”“碧山东极海,明月高升天”的诗意。笔架采用手工捏塑成型,背面还留有工匠的指纹,胎质细腻洁白,以青花装饰峰峦、云朵、波浪、鳌眼及海礁石,青花呈色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整体造型小巧,清丽典雅,颇富趣味。
这件元青花山形笔架出土于杭州朝晖路元代窖藏,该窖藏还出土了其他53件瓷器和4件铜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争频繁。据《杭州府志》卷四十三“兵事”记载,至元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间(1275-1289),杭州曾发生六次农民军起义或内乱,因此,这批器物很可能是在元末战乱纷扰时入窖的。青花笔架作为该窖藏中唯一 一件文房用品,也是目前国内出土所仅见的元青花笔架,对于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