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與特別的“她”相遇!

發佈時間:2024-03-18 11:17:11

中【03.11-03.15】在杭州,与特别的“她”相遇!_副本.jpg


在杭州這座柔情似水的江南水鄉,曾經湧現過許多不同的“奇女子”,他們或堅毅勇敢,或溫柔風雅。在杭州,以不同的姿態活出了屬於自己的樣子,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別樣的風華。


在天氣晴好的週末,去瞧一瞧這如水的城,這如花的人兒……


01李清照 | 柳浪聞鶯


李清照,這位中國詞壇上最傑出的女詞人,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一直作為山東籍的文人載入史冊。可是李清照曾經在杭州居住二十多年,直至終老。柳浪聞鶯旁的古清波門,歷史上曾是詩人墨客及書畫家的寓居之地,宋代“婉約詞宗”李清照在杭州時,就在此居住。


2002年,有關部門根據李清照曾在杭州西湖清波門一帶居住過的記載,在柳浪聞鶯公園內,擇地於水杉林的小溪邊,建造了清照亭。亭柱楹聯雲:玉潤珠圓文苑長興易安體,山明水秀詞魂永客武林春。


清照亭為一四柱四方單簷歇山頂玲瓏仿木亭,臨近小池,茅草覆頂,簡樸古雅,與它前面的竹籬笆、後側一半圍牆,以及周圍杉林小溪相映成趣,成為一道悠然小景。


如今春日氣息一日濃過一日,可以在清照亭感受李清照漂泊的一生,也可以在柳浪聞鶯,瞧柳形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像少女浣紗,稱“浣紗柳”……觀賞者漫步於柳浪聞鶯公園內,聽柳林中的鶯鳥鳴啼,能強烈地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機。


柳浪聞鶯地址: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87號(清照亭位於柳浪聞鶯公園內)


02秋瑾 | 孤山


在杭州留下痕跡的女性,並不都是“結著愁怨的丁香”,她們還有某種高格的風骨。“鑒湖女俠”秋瑾來到了西湖。“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當她為了尋求真理就義後,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願望,經再三輾轉,由好友吳芝瑛與徐自華將其遺體安葬在西泠橋畔。


如今走過孤山的西泠橋畔,還能看到秋瑾的立像。她頭梳髻,上穿大襟唐裝,下著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劍,眼望西湖,依舊氣宇軒昂。


在杭州,秋瑾墓已成為人們瞻仰、紀念這位偉大的巾幗英雄的重要場所,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秋瑾是一位時代先行者,她這種敢為天下先,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值得每一個時代中的每一個人學習和銘記。


瞻仰了革命烈士,再去瞧一瞧這“孤山不孤”的山巒,“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孤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絕佳之地。因處於西湖的裏湖和外湖之間,故名孤山。孤山海拔38米,是西湖群山裏最低的山,也是湖中最大且唯一的天然島嶼。這裏有名人墓地、有西泠印社、有博物館、有風景……值得在春日裏細細尋覓。


孤山地址:杭州市西湖區孤山北路3號(秋瑾墓位於杭州市孤山西泠橋畔)


03林徽因 | 蔡官巷


100多年前的1904年,林徽因在杭城蔡官巷的老宅出生。“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是才情與美貌的最好象徵。她從杭州出發,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考察古建築,是中國建築學科奠基人之一。


才女的童年,藏在杭州市井中。今天的蔡官巷是上城區的一條小巷,清波街道在小巷白牆上,印著林徽因“新女性”等言論。周圍是住宅區,十分清淨,往東可以眺望吳山頂上的城隍閣,往北100米是河坊街步行街,往西200米是西湖邊的南山路。100年前,林徽因在這度過童年,由姑姑教育讀書,跟表姐妹一起學習,直到8歲跟隨回國的父親去上海。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為中國古建築的保存和修復奮鬥,不知她是否料到自己的故居也會被後人追尋。在這些市肆交錯的坊巷裏,流淌著江南的迷人氣質,也沉澱著歷史的文化精髓。


離開杭州後的林徽因,跟隨父親先後去了上海、北京、歐洲讀書、遊歷。1934年,30歲的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再次來到杭州,商討重修六和塔事宜。梁思成、林徽因在杭州呆了十天,主要做現場勘探和測繪。六和塔裏的每一個斗拱,他們都一一量過,再用這個尺寸、用材和《營造法式》對比。最終他們得出結論:現存七層磚砌塔身的形制、用材、體例、浮雕圖案都符合《營造法式》裏的規制,為南宋原物。


蔡官巷地址:杭州市上城區蔡官巷

六和塔地址:杭州市西湖區之江路16號


04陳端生 | 勾山樵舍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正門的對面有一處被石砌高牆屏護的院落。院內的小山坡叫勾山,院旁有條小巷叫勾山裏,大門門楣上題有“勾山樵舍”,這裏就是著名的勾山樵舍遺址,即清代著名學者陳兆侖的舊居,也是清代著名女彈詞家陳端生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清乾隆十六年(1751),一個女孩在勾山樵舍出生,取名陳端生。她的祖父是陳兆侖,父母也都能詩會文,這個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女孩,從小受家庭文化薰陶和秀麗湖山浸染,滿腹詩書,一身才情。陳端生18歲時,開始創作七言排律敘事詩(即長篇彈詞)《再生緣》,歷時16年,完成17卷,共60萬字,其間家庭連遭變故,帶著不盡的期盼和無奈離開人世之時,還不過半百,只留下《再生緣》中女主人公未解的命運之謎。


郭沫若將《再生緣》與《紅樓夢》並稱為“南緣北夢”,給予此書極高的評價。1961年,郭沫若先生曾特意來探尋“勾山樵舍”並賦詩:“鶯歸餘柳浪,雁過勝松風。樵舍勾山在,伊人不可逢。”陳端生一生短暫而悲憤,但又因一書而精彩無比,她既有女子的溫柔與情懷,亦有不讓鬚眉的才情與志向。陳端生的那種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精神,敢於抨擊封建思想的勇氣,即便在現今社會,也可以說是女子的典範。


陳寅恪先生在他的《論〈再生緣〉》中說:“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獨立之思想,在當日及其後百餘年間,俱足驚世駭俗,自為一般人所非議。”


歷經兩百多年的風雨,斯人已逝,勾山仍在,樵舍早已不存,現在的兩層青磚小樓為民國初期所建。該建築為磚結構,坡屋頂,外牆為青磚。整個建築注重增加木質材料運用,增加人文氣息並呼應“樵”字。立面上增大開窗面積,引景入室。2013年,勾山樵舍遺址被列入杭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勾山樵舍地址:杭州市上城區河坊街556號(西湖柳浪聞鶯公園正門對面)


05孫曉梅 | 龍門古鎮


孫曉梅烈士紀念館位於龍門古鎮景區內,館內陳列著她的銅像、生活用具、書信手稿、事蹟展板等,還原了少年時期的孫曉梅在龍門學習生活的場景,展現了孫曉梅從一個有志少年到信仰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成長歷程。


孫曉梅烈士紀念館同時也是孫曉梅的故居,是她從小學習生活的地方,孫曉梅從小就接受革命思想的薰陶,以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一直為民族獨立和解放大業灑熱血,她從小飽讀詩書,反對舊禮教,接受新思想,以前叫孫曉蠻,後來她為自己取名曉梅,展現了她對“借牆腳梅,濟蒼生渴”此類高尚人格的嚮往。


孫曉梅成長的地方是龍門古鎮,東漢名士嚴子陵曾遊龍門,觀山勢奇異,讚歎:“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古鎮也因此得名。


靠山貼水的環境賦予龍門古鎮骨子裏的幽靜。橋是青石板橋,路是鵝卵石路,一座座廳堂牆簷相連、房廊縱橫,祠堂、古塔、石橋、牌樓等古建築還保留著舊時模樣。


龍門古鎮地址:杭州市富陽區龍門古鎮(孫曉梅烈士紀念館位於龍門古鎮內)


來源:杭州文廣旅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