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學博物館是一座國家級專業博物館,建於1999年,是譽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展示視窗”,為省、市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杭州孤山西麓、西泠橋畔,與西泠印社社址緊密相連,湖山環抱,風光秀麗,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為“湖山最勝處”。
中國早期璽印發現於商周之際,至東周時已廣泛使用。璽印是凝文字書體之美和篆刻技巧相結合的藝術,在中國發展流行兩千餘年。從16世紀明代開始,印章藝術又與文人書畫相結合成為其構成部分,於是出現了明清兩代五百年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藝術,改變了印學發展歷史的漫長行程,使其獨立於東方藝術之林,成為一顆光照中外的璀璨明珠。
中國印學博物館辟有歷代璽印廳、篆刻流派廳、書畫廳,以歷史演變和印學發展為脈絡,陳列了各個時期不同的印章種類,其中有不少藏品為各個時期或流派的經典之作。書畫廳不定期舉辦各種與印學相關的藝術品展覽,不斷拓展領域,豐富內容,向世人展現獨特高雅的中國印學文化。
館藏:
漢代官印
古代璽印發展至西漢,社會應用更加廣泛,各種形式已臻完備,璽印發展進入繁盛時期。官印品秩在印章的材質、鈕式、綬色、印文等方面得到體現。這一時期的印章,佈局均衡勻滿、文字結構方整,端莊雄健、渾厚典雅成為漢印主流審美。兩漢間,王莽改制建立“新”朝,變革漢法,改用五字、六字、七字、九字印文,結構勻滿、書體工整、筆劃圓潤。劉秀建立東漢後,恢復西漢官制,初期承西漢法,中後期較之前稍顯隨意,漸呈疏放。
魏晋頒少數民族印
在中國古代多民族的融合交流與衝突中,印章被認為是中原王朝政治地位標誌,與周邊民族之間相互關係的憑證。魏晋時期中央政權頒賜邊遠民族的印章,涉及匈奴、烏桓、鮮卑、羌、氐等,這些官印是研究當時中央政權與各族關係的重要資料,也是官印體系中獨特的組成部分。
戰國璽印
中國古代璽印萌芽於殷商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璽印社會應用日漸廣泛,璽印製作進入繁盛時期,不同地域呈現的形制、文字、風格的多樣化,使之成為中國印章藝術的燦爛篇章。戰國璽印文字欹側恣放,佈局疏密錯綜、形式紛繁多樣,形成了印章審美的多樣性,其中蘊含的豐富形式和技法語言呈現了時代審美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