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博物館坐落於世界文化遺產西湖南面,毗鄰河坊街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展現杭州歷史變遷和文物珍藏的人文類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
2001年10月,杭州歷史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2011年底,杭州歷史博物館更名為杭州博物館。2020年7月,增掛杭州博物院(籌)牌子。杭州博物館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展區面積7千平方米,分北館和南館兩個館區。
館藏:
良渚文化獸面紋三叉形器
灰白色,有暗綠色斑點。 造型類似“山”字,分三個方叉,中間低,兩側高,下端呈圓弧形。一面為獸面紋,浮雕多圈眼,橢圓形眼瞼、橋形額和寬扁鼻,另一面用陰線雕出獸面紋。這種抽象的神獸紋,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紋飾,可能是某一部族的神靈徽像,是良渚文化宗教特點的反映。三叉形器是良渚文化中等級表徵最明顯的器物之一,只有最高等級的貴族會使用,現時考古出土的三叉形器多發現於墓主頭部,囙此這件器物有可能是冠飾,被後人改制成了一件配飾。
戰國幾何紋平脊銅劍
這件青銅劍,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劍身中部寬平處為脊,劍格短厚呈倒凹字形,劍格兩面各鑄陰陽簡易獸面紋,為鑲嵌裝飾物之用,原鑲嵌物已脫落。劍柄為圓莖,有兩道箍。劍首鑄飾多道弦紋幾何紋。是典型的吳越式青銅劍,也是戰國青銅劍中的精品之作。
平脊劍除了存在於吳越地區外,在湖北、湖南、廣東、河南、河北、內蒙、四川也有零星發現,並以江浙和湖北一帶居多。平脊是劍脊製造技術中一種較為特殊的工藝,它的兩平脊既减低了劍身厚度,也加大了劍刃的寬度,相應提升了劈殺時的殺傷力度。但由於劍脊平坦,使得劍身剛度减弱,以致於它雖然在兩周青銅制式武器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始終沒有成為青銅劍型的主流。
東周時期,戰事頻繁,與車馬戰為主的中原地區不同,吳越地區山川河流交錯,地勢複雜,則多以步兵近戰和水戰為主,劍作為主要的攻擊武器被大量裝備。春秋晚期至戰國是青銅劍最為盛行的時代,“吳戈越劍”名重一時,體現了當時匠人高超的冶煉鑄造科技。
元代景德鎮窑青花瓷塑海鼇山子筆架
這件青花筆架,形似五指,整體為海鼇(áo)馱山峰造型。 海鼇仰首,口微張,腹內空,背上有一小孔可注水。四座山峰上部貼飾如意雲頭紋,下部飾貼飾海浪紋。在第二座山峰頂端的雲朵背後貼塑一圓餅。有學者認為圓餅象徵太陽,整體造型有“指日高升”“獨佔鰲頭”之寓意; 也有研究認為,海鼇實為蟾蜍,雲頭之上的是一輪明月,傳達著“共君今夜賞明月,興來誰欲騎蟾蜍”“碧山東極海,明月高升天”的詩意。筆架採用手工捏塑成型,背面還留有工匠的指紋,胎質細膩潔白,以青花裝潢峰巒、雲朵、波浪、鼇眼及海礁石,青花呈色濃淡有致,層次分明。 整體造型小巧,清麗典雅,頗富趣味。
這件元青花山形筆架出土於杭州朝暉路元代窖藏,該窖藏還出土了其他53件瓷器和4件銅器。元末,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戰爭頻繁。 據《杭州府志》卷四十三“兵事”記載,至元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間(1275-1289),杭州曾發生六次農民軍起義或內亂,囙此,這批器物很可能是在元末戰亂紛擾時入窖的。青花筆架作為該窖藏中唯一一件文房用品,也是目前國內出土所僅見的元青花筆架,對於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有重要參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