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館館藏

浙江省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緣起於首届杭州西湖博覽會,初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館”,1976年更名為“浙江省博物館”。2006年,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歸併浙江省博物館管理。2009年武林館區(包括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對外開放。經過九十餘年的發展,浙江省博物館(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已成為浙江省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形成了包括孤山館區、武林館區、沙孟海舊居、黃賓虹紀念室、古蕩文物保護科研基地等在內的集收藏、研究、保護、展示和教育等多功能、廣範圍的新格局。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館藏文物及標本十萬餘件,文物品類豐富,年代序列完整。其中,河姆渡文化遺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遺存,越窑、龍泉窯青瓷,五代吳越國及宋代佛教文物,漢代會稽鏡,宋代湖州鏡,南宋金銀貨幣,歷代書畫和金石拓本,歷代漆器,革命文物等,都是極具地域特色及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


現時,設有“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錢江潮——浙江現代革命歷史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和“昆山片玉——中國古代陶瓷陳列”、“畫之大者——黃賓虹藝術陳列”、“重華綺芳——宋元明清漆器藝術陳列”、“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陳列”、“文瀾遺澤——文瀾閣與《四庫全書》”、 “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意匠生輝——浙江民間造型藝術”、“十裡紅妝——寧紹婚俗中的紅妝傢俱”等專題陳列。 此外,還每年向社會推出二十餘個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的臨時展覽,多個展覽獲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始終堅持以學術研究立館,通過對藏品、歷史文化以及博物館學的研究,服務於博物館的文物收藏與保護、陳列展示,從而更好地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文明傳承以及文化傳播功能。


近年來,浙江省博物館(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同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評為“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2012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與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授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在2014-2016年度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中獲評“優秀”,2018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館藏:

 

IMG_256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鑽圓孔,留有臺痕。下端有取料時形成的凹缺。 琮體四面由中間的直槽一分為二,又由橫槽分為兩節,每節再分上下兩個組成部分。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神人獸面紋影像,共八個,用淺浮雕和細線刻兩種技法雕琢而成。在分為兩節作角尺形的長方形凸面上,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兩節琢刻一組簡化的象徵性的神人獸面紋圖案,四角相同,左右對稱。這一種人與獸的組合圖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另外,在獸面紋的兩側各雕刻一鳥紋,鳥的頭、翼、身均變形誇張。 整體紋飾中大量填充卷雲紋、直線、弧線,刻畫及其繁縟細緻。

 

IMG_256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牙雕


這是一件“蝶形器”的殘件,上半部殘缺,底端也稍殘。 正面中間部位以陰線形式雕刻出一幅寓意深奧的圖案:中間為一組由五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構成的太陽紋,外圓上端刻出熾烈的火焰狀,以象徵著太陽的光芒。兩側各有一振翅欲飛的雙鳥。 作圓眼、鉤喙、伸脖昂首相望之態,器的邊緣襯托以羽狀紋,線條洗練簡潔。鳥的眼和太陽紋中心均以圓錐淺鑽而成,更富傳神色彩。在影像兩側還對鑽有6個小圓孔,以便於捆綁或懸掛之用。

 

IMG_256

戰國伎樂銅房屋模型


平面作長方形,三開間,三進深。 南面敞開,無牆、門,立圓形明柱兩根。東西兩面為長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 北牆僅在中心部位開一小窗。四角攢尖頂,頂心立一八角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柱身中空,但不與屋頂相通。屋下有四階。 屋頂、後牆及四階均飾勾連回紋,八角柱各面飾S形勾連雲紋。 室內跪坐六人,束髮裸身。二人雙手相交於小腹,應是樂伎; 其他四人或作吹笙狀,或作撫琴彈撥狀,或執槌作擊拍鼓狀,或執小棍作擊築狀,當為樂師。

 

IMG_256

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


越王者旨於睗劍為銅質,通長52.4釐米,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莖繞絲質纏緱。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 反面為:者旨於睗。字口間鑲嵌著薄如蟬翼的綠松石,現有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接資料的痕迹。越王者旨於睗劍附有完整的劍鞘,系用兩塊薄木片粘合而成,外用絲線纏縛加固,再髹以黑漆。


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jpg


唐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


落霞式,面朱紅色漆,背褐色漆下露出朱色漆。貝殼徽。 長方形龍池鳳沼。清九疑山人楊宗稷重修。琴面冰裂斷紋和小流水斷隱約可見,琴背均冰裂斷紋和小流水斷紋。龍池兩側有楊宗稷行書鑒定題刻。腹內刻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jpg

元龍泉窯青瓷舟形硯滴


全器作舟形,有倉棚和艄棚,船舷兩側置有欄杆,倉內塑有人物,為男女二人席地而坐呈交談狀。倉棚沿左邊擱油以木漿,棚頂落有一笠帽,左邊一著蓑衣艄公作取笠帽狀。器身內外施釉,色青綠亮澤,底無釉露火石紅胎,舟首處留有一小孔,注水之用。


五代十国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jpg

五代十國吳越國鎏金純銀阿育王塔


由塔座、塔身、山花蕉葉、塔刹等組成,每個部分捶揲成型,整體接合。塔座方形,下有底板,每側以壼門、小佛像相間裝潢。塔身方形,四面鏤刻佛本生故事,每面一個,分別為薩埵太子捨身飼虎本生、屍毗王割肉貿鴿本生、快目王舍眼本生及月光王施首本生,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隻大鵬金翅鳥。塔身的最上層用忍冬及獸面紋作裝潢。從塔身鏤空處可見裡面盛裝金質容器(金棺),記載中的“佛螺髻發”應供奉其中,由於塔身沒有打開,金棺的形制、大小及內部情况不明。四角的山花蕉葉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蹟的佛傳故事畫面共16幅,如無憂樹下誕生、尼連河邊苦修、鹿野苑裏說法等等,背面捶揲佛祖坐禪、說法等形象。 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輪和頂部的火焰珠、寶瓶等構成,塔刹的底座裝潢十二朵覆蓮,五重相輪上飾忍冬、連珠紋,底輪最大,往上漸收。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jpg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此圖是黃公望在元至正七年(西元1347)七十九歲歸富春時為無用禪師作,三年而成。此卷為畫卷前段。 包首題簽:“畫苑墨皇黃元久富春山居圖真迹。燼餘殘本梅景書屋秘寶乙卯元旦吳湖帆題”行書引首:“富春一角”後學韓□。


王同愈畫黃公望像,並題:“元高士黃公望像。少舉神童博宗群藝善寫山水,法篆通隸,乙卯人日後學王同愈錄五百名賢圖,時年八十五”。沈尹默楷書引首:“元黃子久富春山居圖卷真迹燼餘殘本。此吳為荊溪氏雲起樓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數尺已罹劫灰,其後幅久歸清內府,曩歲餘與湖帆共飲故宮博物院審查之後得寓目焉,去冬湖帆獲此屬為題眉,時二十九年元日尹默益志。”前隔水題:“山川渾厚草木華滋“” 畫苑墨皇大癡第一神品富春山圖乙卯元日書句曲題辭於上吳湖帆秘藏”後隔水題:“吾家梅景書屋所藏第一名迹潘靜淑記”卷後有收藏者王廷賓題。吳湖帆所攝前後段畫連接照片及火烙印示意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末題款照片。吳湖帆抄錄沈周.文彭.王穉登.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人跋。吳湖帆敘述流傳經過及題詩。畫水墨山水,無題款.作者印章,畫卷末接縫處有吳氏騎縫印白文“吳”。


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png

北宋泥塑彩繪觀音立像


高髻華冠,寶繒垂肩.面容端麗,眉目清秀。肩搭石綠色纏枝描金披巾,內著紅色菱格紋交領襦衣。袒胸露背,肌膚潔白細膩。項飾瓔珞,臂腕著釧,腰束石綠色蜂窩紋描金圍裙,下露赭紅色錦裙,腰肢微彎呈曲線形。雙手纖巧,形體窈窕,婉麗動人。此像為白象塔出土眾多彩塑中的精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