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迹:洞霄宮遺址

中英德日韩【12.11-12.15】寻古迹:洞霄宫遗址_副本.jpg


洞霄宮遺址位於杭州市臨安區青山湖街道洞霄宮村,部分跨余杭區。 是唐中晚期至宋元時期江南地區有重大影響的道觀。


據記載,洞霄宮最早建築可追溯至西漢中期。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在大滌洞前興建舉行祈福儀式的宮壇。漢以後至唐代前,相關建築鮮有記載。到唐代,由於皇室對道教的崇尚,開啟了洞霄宮宮觀建築由初創到輝煌的歷史。唐乾寧二年(895),時任鎮海軍節度使的錢鏐與道士閭丘方遠相度地勢,將天柱觀遷離原來位置,同時在新建天柱觀前增設案山。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改天柱觀為洞霄宮。至此,洞霄宮建築群的地理位置固定下來,大型宮觀建築莊嚴氛圍的基礎奠定。


南宋時期,皇室對洞霄宮的扶持達到極致。修建洞霄宮殿堂建築,添加修繕附屬建築物,修建通仙橋、道士橋、朝元橋、玉泉橋、鳴鳳橋等6座石橋與山外聯結貫通; 專修禦道。 洞霄宮在南宋時期成為道教中心。


元朝初期,洞霄宮重建,盛况空前,總領南方地區的道教事務,成為管領江南諸路道教所和總攝江淮荊襄等路道教所。元末至正年間兵毀於兵火,洞霄宮由盛而衰。明洪武初年再一次重建,但輝煌不再。清代道教開始衰落,與宋元時期規模相比,實難望其項背。 咸豐十年,洞霄宮宮觀建築毀於太平軍戰亂。民國時期,景象敗落。 20世紀60年代宮觀建築地上部分被徹底毀壞。現遺址內尚存會仙橋、元同橋、大滌洞,尚可辨原放生池和大殿、三賢祠等建築遺跡,斷壁殘垣間散落部分碑石。2023年洞霄宮遺址被公佈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杭州市臨安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