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靈隱飛來峰景區,許多遊客習慣直奔靈隱寺去祈福燒香,而隔著冷泉溪相望的飛來峰,常常被人忽視。
就算是老杭州人,提到飛來峰,除了小時候都合照過的「哈喇菩薩」(布袋彌勒佛造像),好像也講不出更多了。
然而,這座擁有江南地區規模最大石窟造像群的文化寶庫,是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遞出的史料信息豐富又密集——從五代到明代,近400尊造像,年份最久的 已經有1000 年歷史;它還是歷朝歷代名人雅士的“留言板”,官方公佈的飛來峰題刻就有180多處。
民間對飛來峰流傳著各種神奇的傳說。 其中,說飛來峰是從印度飛來的。 根據《靈隱寺志》記載,相傳東晉鹹和年間,印度和尚慧理雲游到這裡,看到了這座山,非常驚奇地說,這不就是印度靈鷲山的小嶺嗎? 什麼時候飛到這裡來了? 於是便把這座山叫“飛來峰”,又叫靈鷲峰。
飛來峰高168米,在地質構造上屬石灰岩,與周圍群山迥異,洞壑遍布,傳說這裡原本一共有72洞,但大多已經湮沒。
在它的東南側,有一個最大的洞,叫「青林洞」。 因洞口形似虎嘴,以前也稱為「老虎洞」或「金光洞」。 很少人知道的是,1986 年版《西遊記》中的《計收豬八戒》一集就曾在這裡取景,青林洞正是劇中「豬八戒」的老巢「雲棧洞」。
除了影視劇中的豬八戒「住」過,青林洞還「住」過另一位大家熟悉的傳奇人物-濟公。
洞中,有塊大岩石像一張床,被稱為“濟公床”,相傳當年濟公在靈隱寺出家時,常到這裡來睡覺。
這張「濟公床」上還刻有「十八羅漢」造像。 18尊羅漢像坐在遊龍身上,形成了騰雲駕霧的趣味。
青林洞裡,不只有傳說和歷史,更有莊嚴的浮雕造型和摩崖題刻,它是飛來峰最早開造佛像的洞窟。 例如,東側岩壁上的盧舍那佛會浮雕,被認為是飛來峰造像中最精美的一龕,刻於北宋幹興元年(1022)。
石龕周圍是密密麻麻的石刻文字,一共七處。 有北宋蘇頌、沈立、林希,清代西泠印社創社四老等人訪造像時的摩崖題刻。
與青林洞相連的,是玉乳洞。 從前洞棲息著許多蝙蝠,洞頂又呈現蝙蝠狀,又叫「蝙蝠洞」。 貓腰走進玉乳洞東側的石洞中,左右兩側有對稱排列的六尊造像,這組造像雕刻於北宋年間,被稱為「禪宗六祖」。
在這個洞內,還流傳著一段東晉煉丹家葛洪從祖父葛孝先的傳奇故事。 相傳,在東吳赤烏二年(239),葛孝先因機緣,遊歷到飛來峰的玉乳洞中,並在此洞內得道成仙。
就在葛孝先得道後,玉乳洞內「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洞中的岩壁盤旋曲折,許多地方產生了石柱,點滴的水滲透到石柱中凝固呈乳白色。
實際上,從現代科學來講,溶洞是石灰岩等易溶岩石被流水所溶解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最終形成鐘乳石、石筍等景觀。
玉乳洞內的造像,除了前面所說的“禪宗六祖”,還有北宋天聖年間所雕刻的十八羅漢像,在造型處理與表現手法上,已比先朝更趨於寫實,自然生動,姿態 多樣,羅漢的神態,亦神采奕奕,各有個性。
玉乳洞的鄰居,是龍泓洞。 在飛來峰諸洞中,數它的名氣最大。 著名的「一 線天」景觀,就在龍泓洞內。
一線天,其實蠻難找的,真的只有咪咪小那麼一點點孔透出光亮。 如果遇到陰天或下雨天,那基本上就無緣無故看見了。
龍泓洞口,有一組雕鑿於宋代高僧取經故事組雕,由三個不同時代、內容各異的「高僧取經」故事組成。
最西邊是一位虔誠的僧人,他雙手合十,表情看起來既平和又專注,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唐玄奘。 其左上角隱約有「唐三藏玄奘法師」一行題字。
在唐玄奘後方,還有幾個人物和馬的造像,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那他後面跟著的人是誰呢? 這個人叫朱士行,法號“八戒”,難道他就是飛來峰青林洞裡的二師兄?
有一種說法,吳承恩寫《西遊記》,豬八戒的原型之一就是朱士行。 吳承恩曾居住在吳山腳下的石烏龜巷,也就是現在的十五奎巷。 在杭州,他遊遍梵宮佛剎,收集了不少唐僧取經的故事。
這個朱士行,真實身分是三國曹魏前往西域求佛法的僧人,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去西域求法的漢族僧人,並取得梵本《大品般若經》,但他直到去世都沒有再回到 中原。
浮雕中的三人牽二馬作闊步行進狀,可惜的是,頭部皆已殘損。
在這組浮雕的最東邊,靠近洞口的位置,雕刻著兩位古印度僧人,這又是東漢時期的故事。
這兩位僧人是攝摩騰和竺法蘭。 當時的皇帝漢明帝信奉佛教,於是派遣使臣到西域去求佛法,遇到這兩位高僧。 兩位高僧受邀用白馬馱著佛經,一路到洛陽去傳播佛教。 漢明帝為了紀念這件事,於是在洛陽興建了我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飛來峰無石不怪,無樹不奇,無洞不幽,等你去祕境尋蹤。
來源: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都會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