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昌化竹編”

中【08.28-09.01】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化竹编”_副本.jpg


昌化竹編技藝歷史悠久,歷經2500餘年,是傳統手工藝的典型代表,在歷代竹編藝人的傳承過程中,竹編技藝日趨精湛。從製作原始的生產用具,融入藝術元素,發展成為藝術品、生活用具、禮品等竹編製品。


臨安大約有50萬畝各種竹林,是“中國竹子之鄉”,竹資源十分豐富。昌化竹編藝術主要分佈於昌化地區,其中在清涼峰鎮尤為廣泛傳佈,憑著歷代竹編藝人的口授手傳流傳至今,是我國傳統手工技藝中典型代表。


竹編製品是當地民間常用的生活用品,並且竹編工藝精美細巧,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當地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昌化竹編製作流程主要分為取材、染色、編制、銅扣、油漆5步,要使用到手鋸、竹刀、刮刀、扁鑽、圓鑿、篾尺、箭門等工具。


昌化竹編工藝分為生活器具、工藝品、人物三大類。 竹編工藝品是在生活器具基礎上,配以各種精巧細緻的植物、動物、吉祥等色彩鮮豔的圖案。人物編織以偉人像、佛像為主的竹編平面製品。昌化竹編藝術的傳統代表作品有果子籃、毛澤東像、四偉人像、佛像等。現代竹製品工藝以家居用品為主。昌化竹編工藝精美細巧,技巧性强,實用性與觀賞性相結合,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2009年,昌化竹編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