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美術中,壁畫是一種最早的繪畫形式。“壁”是創作的支持體,山崖的崖壁,窑洞的洞壁,建築物的牆壁等皆可為壁,“畫”則有繪畫型與繪畫工藝型兩類。繪畫型指以繪畫手段尤其是手繪方法直接完成於壁面上。繪畫工藝型是指以浮雕、堆塑、鑲嵌等工藝手段來完成或輔助完成最後效果的綜合藝術。 囙此,確切的說,壁畫就是以繪製、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製作的畫。
在眾多的壁畫中,有一種被稱作岩彩殿堂壁畫。岩彩殿堂壁畫是一種以天然礦物質為顏料,以殿堂為壁繪的一種壁畫。 它起源於“岩彩畫”。岩彩畫是一種古老的畫種,它採用天然礦物質岩石粉沫作材質,色澤古樸,保存經久。著名的敦煌壁畫,它的主要用色就是採用天然礦物顏料,岩彩畫的產生和發展,應該說與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故自宋代以來,岩彩畫技法便大量地用在殿堂壁畫中。
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宋高宗效法徽宗,直接參與畫院之事,還曾手書“李唐可比唐李思訓”的提跋,並以他自己喜愛的“金碧輝煌”的畫風作為品評畫家水准的標準。 位於余杭的洞霄宮,是南宋的行宮,從而使得不少宮廷畫家都在那裡留下了大量的岩彩殿堂壁畫。據《餘杭鎮志》記載:洞霄宮“且不少殿堂有壁畫繪製,大多出自宮廷畫師之手,筆法精到。”洞霄宮的岩彩殿堂壁畫影響了余杭的其他寺院,一時,大小寺院都紛紛以繪製殿堂壁畫為榮,使餘杭出現了眾多的岩彩殿堂壁畫的畫師,並使這項技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2009年,殿堂壁畫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