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目連戲,是一種以手勢、身段、武技相結合來表演情節的啞舞劇。
西溪啞目連戲歷史悠久,最早記載明成化嘉靖年間余姚王宋仁(1472-1528)評目連曲:“詞華似《西厢豔》更比《西厢搞衡》”。明萬曆年間杭州胡文煥編《群音類選·諸腔類》收有目連戲褶子《小尼姑》。
“西溪啞目連戲”,又名勸善戲、太平戲、宗教戲,是流傳於老東嶽地方的一個古老劇種,因《目連救母》故事而得名。清朝末期,東嶽廟會在杭州乃至整個浙江地區都享有很大知名度。啞目連戲就是當時東嶽廟會的‘社戲’,啞目連戲在表演時沒有臺詞,主要以舞蹈、手勢、表情和武技來刻畫人物表演情節,是民間一種獨特的啞舞形式,深受羣衆歡迎,表演者主要來自紹興一帶的香客,抗戰勝利後,老東嶽村民自發組團演出啞目連戲,劇碼包括《目連救母》中的“活捉劉氏”, “送夜羹飯”等。啞目連戲以其博大紛繁的戲劇形式、無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積澱深厚的音樂素材及情景交融,在當時盛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啞目連戲表演逐漸消失。許多人都聽家裡老人說起過啞目連戲,但是親眼見過的卻很少。
表演時,“步要穩、氣要沉、舞要美、動要真”,樂器以目連號(先鋒號)和堂鑼、大鈸為主,演出時,上場要先放烟火,營造一種與劇情相勻的氣氛。“啞目連戲”的傳承,沒有文字劇本,而是靠一些老藝人的口傳身教或者靠演員的耳聞目濡代代相傳。
2007年,啞目連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