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罡拳”

中【07.03-07.07】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罡拳”_副本.jpg


天罡拳是流播於建德城鄉各地的一種傳統民間武術品種,它依據道家天罡北斗理念,突出以守代攻、迂回打鬥的實戰性,講究步法穩紮穩打,擅用斜身硬進、剛猛發拳。


相傳天罡拳為初唐李靖所創,迄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南宋時期,建德一富家子弟因避禍帶藝出家,把天罡拳帶入少林,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少林中興之祖覺遠。明朝洪武年間,建德為明重軍駐守地,天罡拳在官兵間廣泛流傳,成為國拳易名洪拳。 同期,張士誠、陳友諒兵敗義軍多數發配建德,貶為漁籍不得上岸居住,即九姓漁民,由於這批人長期在船上習練天罡拳,又稱天罡船拳。


清朝同治年間,拳師李世玉綽號“李老尖”首次在建德更樓新市村開堂傳授天罡拳,之後在壽昌和長林一帶傳授,後又經壽昌的俞德成、更樓新市村的周澄明、航頭村的李水清傳下子弟眾多。門人弟子遍及建德各個鄉鎮,並輻射到浙江杭州、金華和溫州等周邊省區。壽昌鎮自古以來民間習武風盛行,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壽昌曾是“家家有人練,人人會幾招”,故有建德天罡起源於更樓,發展於壽昌之說。


天罡拳是建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上,注重氣血迴圈經絡暢通的健身養身習練方法,步伐依據道家的天罡北斗七星佈陣,以實戰技擊為主要目的一種古老武術拳種。建德天罡拳又稱三十六天罡,全套分36式,上下二路,各18式,屬於南拳類的一種,與船拳相融合演變而成。套路短小精悍,樸實無華,步伐穩健,招式武猛,剛勁有力,結構佈局合理,一氣呵成。習練範圍小,可以在一張八仙桌上或小漁船上打完整個套路。


習練天罡拳宣導練武强身、尊師重德、以健體和防衛為目的宗旨。 強調忍者為高,不輕易出手,並以扶弱抑强、嫉惡如仇為榮。


古代建德路窄,多江流險灘,所以天罡拳講究馬步樁功,注重下盤穩固,特別擅長地域狹小地的拼鬥,如樓梯,舟船,巷道等地的近身短打,是地地道道的建德地域性特徵的武術拳種。


2012年,天罡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