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棲,位於杭嘉湖平原。這裡水網密佈,土地肥沃,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著栽桑養蠶的習俗,被譽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這裡栽桑養蠶歷史悠久,蠶桑生產民俗產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並以清末民初為最盛。
余杭在明代中葉就已成為浙江省蠶桑絲織業中心之一。至清代,由於政府的支持,蠶桑生產得以進一步發展,蠶絲、絲綿質量一直在國內的綢業界享有盛名,長期作為貢品進貢。1929年,余杭蘇晋製作的優質清水絲綿曾在西湖博覽會上獲得特等獎。
塘棲保存蠶桑生產民俗最好的屬塘北村,塘北村位於塘棲北郊,村內河邊地角處處遍栽桑樹,至今仍有許多農戶沿襲蠶桑生產,家家戶戶都會繅絲、做絲綿。村裡還保存有蠶神廟——馬鳴殿,為祈求好收成,每逢三月初五,相傳為馬鳴王菩薩生日,四鄰八鄉的蠶農還會聚集到塘北周家壩的馬鳴殿去祭拜蠶神。
塘北村在長期的蠶桑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傳統民俗、滲透到口頭文學、民間信仰、人生禮儀、節日慶典、民間手工藝等各個方面。正月初一,蠶農們要掃“蠶花地”; 清明要“軋蠶花”; 農曆四月為“蠶月”,開始養蠶; 蠶農們要“關蠶門”; 蠶熟繭成後“開蠶門”、“謝蠶花”; 到了農曆十二月十二,相傳為蠶花娘娘生日,這一天,蠶農們會在家中“敬蠶神”,做些“繭圓”作供品,在家中焚香點燭,頗為熱鬧。
塘棲的蠶桑生產民俗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一是反映了蠶農對蠶神的敬畏,舊時蠶農們把蠶敬若神靈; 二是體現了蠶農們在長期養蠶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如蠶怕生人衝撞,故產生了“關蠶門”習俗; 三是反映了蠶農對蠶桑生產的重視,蠶桑生產舊時是農民的主要收入。
2009年,塘北蠶桑生產習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