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流域歷史上曾經生活著一個特別的群體——九姓漁民,又稱“九姓漁戶”或“九姓漁船”。九姓乃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他們長期漂泊棲息在江上,以捕魚為生或從事水運。
九姓漁民分佈較廣,足迹遍佈錢塘江上游的主要幹流婺江、蘭江、衢江、新安江、富春江水域,下至省會杭州,但以古嚴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鎮一帶最為集中。據載,鼎盛時嚴州有漁船3000多條。這個水上群體浮家泛宅歷數百年之久,形成了特有的風俗習慣,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們的“水上婚禮”。
據考,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湖北“沔陽漁家子”陳友諒率眾“抗師”,自稱“漢王”,和朱元璋分庭抗禮。 兵敗鄱陽湖後,其部屬九姓及後商被貶到了嚴州水上,九姓漁民由於被貶的“不可接觸”的身份,數百年來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水上生活,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水上部落,所以他們的生產生活習俗,崇拜習俗、喪葬習俗等與岸上有較大的差异性,特別是他們的婚嫁習俗, 富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個性特點,具有較强的觀賞性和參與性。據《建德縣志》載:“其船戶自相聯姻,水上儀節諸多從簡,婚嫁時,合兩家船於一處,新娘端坐一大盆中,由女船昇(抬)至男船便成佳禮。”
九姓漁民的“水上婚禮”,由“接親”、“發嫁妝”、“吃離娘飯”、“抬木盆花轎”、“拋新娘”、“船頭見公婆、拜天地”、“過船篷、進洞房”等組成。
婚禮過程中神來之筆是“拋新娘”:盛裝的新娘高居“木盆花轎”之上,四比特漁家漢抬著人和“轎”圍著桅杆連轉三圈,寓意團團圓圓,然後高舉高抬遞給男方船上四條壯漢,在親友的哄鬧聲中照樣繞桅杆三圈,像征著“落地生根……”新娘頭上的紅蓋頭隨著人和“轎”的轉動,優雅浪漫地飄逸起來, 把一場別開生面的水上婚典轟轟烈烈地推向了高潮。
因為都是水上進行,以藍天碧水為背景,用大鑼大鼓、先鋒鎖呐等民樂伴奏,又有火銃、鞭炮的烘托,特別的熱鬧喜慶,再加上漁家獨特的俚語俚調的祝頌,使婚典蒙上了一層濃濃的神秘色彩和質樸的民俗風情。
吉祥主題貫穿九姓漁民的婚慶典禮,它向我們展示了處於逆境中的九姓漁民同樣有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07年,九姓漁民婚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