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嘯滾燈”

發佈時間:2023-11-28 10:01:59

中【04.03-04.07】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啸滚灯”_副本.jpg


馬嘯滾燈主要分佈於馬嘯鄉路口、同山、山邊等7個行政村和十八龍潭、石長城景區及周邊清涼峰鎮、昌化等地。


據《臨安縣志》記載,馬嘯滾燈起源於明末清初,是當地老百姓為迎接明孝惠皇太后回鄉省親所創作,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孝惠皇太后(當地稱邵氏娘娘)是臨安市清涼峰鎮邵家村(現名揚溪村)馬面山下人。據《明史》記載,邵氏年幼時,家中一貧如洗,被迫將年幼的女兒賣給了當時的杭州鎮守太監,由此而使邵氏有“機會”於天順四年(1460)得以選入宮中成了當時還在做太子的明憲宗朱見深的宮女。 邵氏“知書,有容色”。成化十二年(1476),邵氏為憲宗生了兒子(第四子),晋封為貴妃。1519年,其孫朱厚熜登上了皇帝寶座,立即尊奶奶(邵氏)為“皇太后”。據說,每逢邵氏出生年的龍年,皇太后都會帶上宮中的禮品來到老家和百姓一起過節。當地百姓為迎接孝惠皇太后的到來,就紮起滾燈在徽杭古道夾道歡迎。


馬嘯滾燈每遇龍年(每十二年)出燈表演一次,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1983年,經馬嘯路口村民間藝人收集整理挖掘後,馬嘯滾燈重新恢復。馬嘯滾燈,出燈儀式由二面大開鑼鳴鑼開道,二支火銃,四支火流星及刀叉幡旗等增彩,先是二支排燈(一支是財神燈,另一支是名燈),然後是二只2.7米高的大滾燈(一個畫有十二生肖,另一個畫的是鳳凰牡丹),燈內點蠟燭十二支,後有十二只車燈,車燈上畫的是財神、山中老佛、如來、判官、 鯉魚精、八仙等圖案,每只車燈都有一隻隨引燈,參演人員的服飾由紅黃藍白搭配,配以鎖呐、鑼鼓等樂器,全程需要30多名民間藝人表演,氣氛十分熱烈,晚上行燈更是絢麗奪目,具有濃烈的民族民間風格特色。


2009年,馬嘯滾燈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