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錢塘江傳說”

發佈時間:2023-11-28 10:01:35

錢塘江傳說,是錢塘江段沿岸群眾口耳相傳的關於錢塘江的一系列民間傳說,以“名江、名人”為主要特徵,內容豐富,廣涉風物、史事、人物各方面,富有詩意且情感飽滿外露,顯示出沿岸人們和大自然做鬥爭的無畏精神,表現了沿岸群眾對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祈願。


錢塘江是浙江省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沿岸人們世代傳承和創造著有關錢塘江的傳說,其中以杭州市江幹區段數量最多、內容最為豐富。受出海口特殊地理結構影響形成的天下奇觀“錢塘江潮”,不僅使錢塘江殊异於其他任何大江大河,也使錢塘江傳說具有了鮮明的“潮鄉”特色。


錢塘江傳說源遠流長,東漢時期袁康、吳平的《越絕書》和趙曄的《吳越春秋》中就有對錢塘江傳說的記載,以後歷代多有志書記錄錢塘江傳說,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東晉時期幹寶在《搜神記》中記錄的董昭之渡江救蟻王的故事,唐代薛用弱在《集异記》中創作的葉法善, 宋代李昉等編纂的《太平廣記》中記錄的烏衣人,宋代洪邁在《夷堅志》中記錄的潮部鬼等。錢塘江傳說以强大的生命力不斷與當地的群眾生活相結合,隨著沿江社會環境和人們生活的巨大變遷,《錢塘江新說》和《沈家牆門》等新傳說也開始湧現。


錢塘江傳說具有景物一體、事理相融、簡潔明瞭、善惡分明等特徵。流傳千年的錢塘江傳說不僅為舉世聞名的錢塘江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還為更好地認識和發展錢塘江提供了生動的文化依據。


2009年,錢塘江傳說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董昭之渡江救蟻王》


董昭之有次乘船過錢塘江,在江中看見一隻螞蟻,附著在一根很短的蘆葦上,跑到一頭便又轉身,再向另一頭跑,十分驚慌。董昭之說:“這是怕死啊!”於是想把螞蟻撈起來放在船上。船中的人罵道:“這是咬人的毒蟲,不可以讓它活下去。我要踩死它!”董昭之心裡很憐憫這只螞蟻,便救了它。那天夜裡,董昭之夢見一個人穿著黑衣服,帶著很多人來致謝,說:“我是螞蟻中的大王,不小心掉進了江中,幸虧您救了我,以後如果您碰上危難就告訴我。”


過了十多年,董昭之住地附近發生了搶劫,他被官府橫加罪名,指控為搶劫案的首犯,被關在餘杭縣的牢房裏。董昭之忽然想起蟻王的托夢,正在專心致志尋思的時候,和他一起被囚禁的人問他在想什麼,董昭之把實情說了。那人說:“你只要捉兩三只螞蟻放在手掌裏,告訴它們就行了。”董昭之照他的話辦了,夜裡果然夢見穿黑服的人說:“您可以趕快跑到餘杭山中。天下已經亂了,大赦的命令,不久就會發佈。”董昭之醒後發現螞蟻已經把他的枷鎖都咬光了,就逃出牢房,渡過錢塘江,投奔到餘杭山。不久碰上大赦,他得到了赦免。


《錢王射潮》


當時,有人告訴錢王,海塘難修,是因為錢塘江潮神作怪的緣故。於是,生性勇猛的錢王,便在農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這一天,精選了一萬名弓箭手到江邊聚集。由於途中需要經過一座寶石山,而這個地方山路狹窄,只能容納一人通過,錢王便利用脚把這座山蹬成了兩半,使山中間出現了一條寬寬的道路。從此,這兒就被叫做“蹬開嶺”,錢王那雙碩大無比的脚印,至今還深陷在石壁上,清晰可見呢。


當弓箭手在江邊聚齊後,錢王又奮筆寫了兩句話:“為報潮神並水府,錢塘且借與錢城。”並把這兩句話扔進了江中。但潮神卻仍然不理不睬,還是像往常一樣,兇猛地撲了過來。錢王見此,大吼一聲:“放箭!”並搶先射出了第一箭。頓時,萬箭齊發,直射潮頭。圍觀的百姓們都跺脚拍掌,大聲呐喊助威。一會兒工夫,便連續射出了三萬支箭,竟逼得潮頭不敢向岸邊衝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從那時起,錢塘江海塘的修築工程才能順利地進行。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射潮的功績,就把錢塘江海塘稱為“錢王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