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宵錢王祭”

發佈時間:2023-11-28 10:01:27

“元宵錢王祭”是杭州特有的元宵習俗。古吳越國國主錢鏐因其在疏浚西湖、興修錢塘江捍海石塘等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為後人所紀念,民間流傳在元宵節的最後一天——正月十八舉行“元宵錢王祭”這一特別的祭祀活動。


杭州的元宵錢王祭隨著歷史的變遷,一度衰落。2008年,錢氏家族後裔和地方熱心人士發現了由錢王三十二世孫錢惠於清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手書而成的《元宵祭規條例》,內容盡顯吳越時期皇家氣派。手抄本中“公議另訂元宵祭簿,各支存一本”,致力於繼承祖先傳統,堅持祭祖儀禮。 此《祭規條例》被發現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錢氏後裔們於2008年起恢復舉行已中斷了140年的“元宵祭錢王”活動,每年正月十八,舉行盛大的祭典。


祭祀大典條例繁複,供奉臺上要擺上紅綢綁紮的牛、猪、羊三牲及五穀瓜果,寓意五穀豐登,瓜果飄香,絲帛炫彩; 祭祀台下全場肅立,進行9個祭祀環節,分別是擊鼓撞鐘,供放祭品,獻上錢王故里的聖土聖水,錢王後裔代表敬獻花籃,上禮香,恭讀祭文、齊唱《錢王頌》曲,獻祭舞,恭讀《錢氏家訓》,行禮等,儀式過程均按照《規例》中所記載的進行。 侄孫輩到祠拜祖時,各給素餃、饅首(饅頭)兩雙,中堂祭祖畢,將暖茶尊給宗長。


供奉錢氏三世五代國王的錢王祠,始建於北宋熙寧十年(西元1077年),原稱錶忠觀,清代以後則通稱為錢王祠。1957年被列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中被毀。2003年重建,900多年來,歷經滄桑,幾經毀建,所存八字牆是原建築僅存遺跡。


錢氏後人出類拔萃,人才濟濟,出現了當代政治家錢其琛、錢正英、錢複,科技界“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國學大師錢鐘書、錢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等,都是心懷家國之人, 真正踐行了“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的錢氏家訓。 這種情懷、這種文化,都是值得大家紀念與傳承的。


2009年,元宵錢王祭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