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鸕鳥鼇魚燈”

發佈時間:2023-11-28 10:00:21

鸕鳥鼇魚燈是具有獨特軍事操習風格的民間舞蹈,源於杭州市余杭區鸕鳥鎮仙佰坑村全城塢一帶。


鼇魚燈主要亮相於元宵、平王廟會等傳統節慶活動,深受當地羣衆的喜愛,表演道具龍頭魚身,舞者在鑼鼓聲伴奏下走陣變圖,通過舞蹈,祈求風調雨順,年年有餘。


當地人傳說,鸕鳥鼇魚燈的形成與三國逍遙津之戰有關。鸕鳥鎮全城塢的淩家塘出過一比特三國名將淩統。逍遙津一戰中,孫權吃了敗仗,開船後撤,淩統率300名精兵浴血護駕,終因敵眾我寡,命懸一線。 在淩統生還無望,想縱河盡忠的危急時刻,突見河內白浪翻湧,一條鼇魚騰空而起,馱起淩統,趕上了孫權本部。淩統的鄉親們為了紀念這條鼇魚的救命之恩,便紮起了鼇魚燈,並把逍遙津之戰的陣式用在跳鼇魚燈舞上,其後又受到龍燈等其他燈舞的影響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鸕鳥鼇魚燈。


鸕鳥鼇魚燈表演形式以走陣圖為主,有元寶陣、長蛇陣、梅花陣等,伴有“雙龍入海”、“荷花探水”、“喜跳龍門”等動作,通過陣圖與動作的配合,表現鼇魚的生活習性,“跳龍門、登鼇頭”的高遠追求和軍陣特點。鼇魚燈出燈前要進行點睛活動和“齋龍王”儀式,舞蹈熱情樸素,道具製作精美,動作粗獷奔放,與其他燈舞相比,具有明顯的藝術特色。夜間表演燈內點有蠟燭,燈隨人躍、燈光閃爍。 一般到正月十八卸燈,魚燈要燒在溪邊,以示讓鼇魚順水遊回龍宮。


鸕鳥鼇魚燈別具特色,燈頭如龍,燈身似魚,龍頭上繪有淩統等三國將領頭像,是研究江南民情風俗的重要根據; 它還保留了民間造型藝術、民間手工藝的原生形態,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2007年,鸕鳥鼇魚燈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