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六回切家宴”

發佈時間:2023-11-28 10:00:17

“十六回切”又稱十六會簽、十六圍席,是流傳於浙西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區的一種傳統家宴禮儀,而桐廬的“十六回切”最負盛名。


據1991年版《桐廬縣志》記載,該家宴最早始於南宋,到清代及民國發展成熟,其菜肴種類、上菜程式、入座規定等都有一套相對規範的儀式。


桐廬縣秀麗的山川和淳樸的民風,從南北朝開始,吸引了古今文人墨客,數以千計的文人雅士留下了數千首詩詞篇章,浙西水路交通要衝的桐廬沿岸商埠如珠、商賈百工雲集之地。 桐廬的山山水水,已與歷史、文化、風俗和飲食融為一體。


桐廬有著十分豐富的農產、水產等自然資源,構成了桐廬菜佐料的獨到之處。桐廬菜擅長燒、燉、蒸,講究火功,自成體系,風味獨特。


桐廬民間飲食文化具有崇儒尚禮的儒雅風格。人們在民間活動中,各種各樣的禮儀性家宴很流行,婚喪喜慶中親友送禮,主人宴客已形成風俗。大凡遇到婚喪喜慶的,富裕者講排場,一般人家也竭力撐門面,所費不貲。其中最著名的宴席就是“十六回切”,首回16道茶點,次回16道菜,最後一回粥湯、面飯、點心等16道主食。


“十六回切”寓意講究,中國古時把四看作吉利的數,寓言雙雙。自然有四季,人有四肢; 古有四大美女,吃肉團也要叫四喜丸子。“十六回切”把四發揮到了極致:四乾果、四鮮果、四糖果、四冷葷、四熱吃、四大菜、四飯菜、四點心……《射雕英雄傳》裏,黃蓉初遇郭靖時,這位天下第一等美女廚神在酒館裏要的那四幹果、四鮮果、兩鹹酸、四蜜餞、八個酒菜,其實就是精簡版的十六回切。


“十六回切”十分注重排場和禮儀。賓客駕到後,需演奏《萬年歡》《小開門》等絲竹音樂。入席前,司儀高聲唱名領座。 座定後,主人道巡斟酒巡畢樂止。如此三巡,菜上五道之後,賓客敬主人酒,或相互敬酒。


2012年,十六回切家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