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泰是位於杭州河坊街的老字型大小傳統彈棉花作坊,從1919年在江蘇宜興開店算起,如今已經創辦100餘年。
民國初年,創始人潘統印跟隨父親走街串巷,攬彈棉花的活,他們背一彎彈弓、一張磨盤,提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篾,在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交界的各地做生意,生活極不穩定。1919年,經杭城溫州同鄉會有關人士介紹和幫助,潘統印總算在杭州河坊街一帶找到加工棉胎的固定落腳點。潘家憑著勤奮和智慧,成為同儕中的翹楚,他們的棉胎在1929年首届“西博會”上獲獎,獎品是一架木櫥式的彈棉機。1946年,潘統印在河坊街(現113號)開辦了“潘永泰棉花店”,這一開一直開到現在,那架伴隨著祖上得獎功勳的彈棉機,被視為彈棉花世家的傳家寶,一直使用至今,1956年,傳承人潘文彪繼承父業,並逐漸創新了製作工藝。
“潘永泰號”手工彈制棉花有32道工序,是傳統棉胎手工製作工藝的典範,主要工藝過程有:打棉捆、鏟碎、弓彈、經紗、壓磨、做角、倒邊等。手工彈制棉花標準十分嚴苛,要將龍糠倒在棉胎上,可掃得起來而不粘在棉胎上,視為上品。1946年又定了四條製作標準,即“四邊均勻,當中稍厚,尺寸準確,吊牢四角”。
“潘永泰號”是傳統棉胎手工製作工藝的典範,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用紅、綠等彩棉做資料,經過“撕、扯、撚”等手法,結合傳統吉祥圖案在棉胎上做字做花、畫龍畫鳳等,集多種工藝於一身,具有獨特的手工藝價值。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河坊街上有7家規模較大的棉花店,而杭州城經“棉花同業工會”登記的就有200多家。這些店鋪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衰落、消失。如今“潘永泰”是杭州碩果僅存的一家老字型大小棉花店。
2009年,潘永泰手工彈棉花技藝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