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都麻繡”

發佈時間:2023-11-28 10:00:12

八都麻繡因主要流傳於淳安八都(現:嚴家、王阜、屏門等)一帶而得名,是該區域一種傳統古老的民間剌繡藝術。


八都麻繡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這裡戰亂頻繁,加上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幾乎隔絕。生活在這裡的百姓,為了生存,於是自己種麻搓線,紡織麻布,以解决穿衣問題。隨著社會向前發展和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為了美觀和新增厚度,這裡的婦女就在麻布圍裙、圍布、飯袋、背帶上繡上各式圖案。因與山越有關,故有人又稱之為“山越麻繡”。


“八都麻繡”製作步驟繁瑣,首先要將績麻剝皮去屑,撚成紡紗,再用草木灰燒煮漂白,用木織機織成布,麻布分本色和用靛青染成的青色兩種。心靈手巧的靚女以布的孔眼為針步,按照白布青線或者青布白線的色彩搭配,在麻布上描龍繡鳳、製圖作畫。她們用“十”字針法,把大自然的花草鳥獸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繡出圖像生動、令人賞心悅目的麻布繡品。最奇特的是,挑花時麻線從中間起步、最後回到中間收針,一針走到底,所用麻線不打結。


麻繡製品正中一般都由4幅一樣的圖案組成。 內容以“壽”“禧”“祿”為主拼圖,外用雙層正方框或繞圍,方框外周邊飾以桃子(喻壽)、石榴(喻多子)、竹子(喻平安)、喜鵲(喻喜訊)、獅子(喻勇猛)、吉祥燈(喻光明幸福)等圖案,反映了繡花女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憧憬。 還有一些像蝴蝶、南瓜等特別圖案,寄託了對愛情的嚮往和生命繁衍的祈盼。


以前,麻繡僅作裹身遮體防暑避寒之用,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已遠遠超越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範疇,麻繡已成為淳安稀有的、珍貴的民間工藝品。


2007年,八都麻繡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