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奎元館寧式大面傳統製作技藝”

奎元館創建於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最早是安徽人開的徽州麵館,原址在杭州鼓樓附近的望仙橋,由於眾多原因,奎元館歷史上曾先後幾易其主,店址也遷移幾處,最後座落於杭州解放路、中山路交匯的西北角,現門楣上有沙孟海題寫的“奎元館”, 兩旁有朱德源書寫的對聯:“三碗二碗碗碗如意,萬條千條條條順心”,大門樓梯上方有著名書畫家程十發先生書寫的“江南面王”匾。


奎元館以烹製寧式大面為主,經營的麵食品種達百種之多,但最負盛名的要數片兒川面和蝦爆鱔面。奎元館的面要稱作“坐面”,選用無錫頭號麵粉,由專人製作,用手工捍上勁後,還得墊上一根碗口粗、9尺長的竹杠,再用人工坐研半個小時左右,每30斤麵粉打成8尺寬、7尺長的面皮,可切成3分左右的麵條。“坐面”燒而不糊,韌而滑口,吃起來有“筋骨”,面料配製也十分講究。片兒川面配料相傳是從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杭州做地方官時所寫的“無肉令人瘦,無笋令人俗”之句得到啟示而來的,它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笋、綠嫩雪菜作為原料,上餐時肉紅、笋白、菜綠,色澤分明,後人常言:“有笋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蝦爆鱔面是特色杭面之一,選用的河蝦大小勻稱,現賣現燒。 鱔魚規定要有大拇指粗,每斤5條左右,這樣大小的鱔魚,正處於“壯年”,肉厚質嫩。蝦爆鱔面在烹調時,採用“三油”爆炒,即先用菜油爆,次用猪油炒,再用麻油燒。 這樣蝦嫩鱔脆,香氣襲人,味道美不勝言。


到上世紀40年代後期,奎元館已頗有名氣,遊客中廣泛流傳著一句口頭禪:“到杭州不吃奎元館的面,等於沒有遊過杭州。”當時,梅蘭芳、蓋叫天、周璿、石輝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是奎元館的座上客。


2012年,奎元館寧式大面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