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泰竹笛製作技藝”

中泰竹笛產於余杭中泰鄉銅嶺橋一帶,是一種以苦竹製作的民間樂器,也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品。


余杭區中泰街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郊,屬半山區,森林覆蓋率達66.3%,土壤多為石灰岩發育而成的油黃泥土,特別適合苦竹的生長,擁有中國唯一的特色林業基地——中泰萬畝苦竹現代科技示範園區,從而形成了資源豐富、具有競爭力的笛竹培育基地。


據史書記載,元明清三代皇室都曾派樂匠赴中泰伐竹制笛。中泰竹笛製作技藝源遠流長,但很長一段時間裏,村民都只是將竹子作為笛簫原材料向外售賣,價格也很低。20世紀80年代,上海民族樂器廠制笛師周林生來到此地,向村民傳授笛子製作技藝,也改變了這個鄉村的命運。1987年,上海民族樂器廠銅嶺橋聯營廠在中泰街道創辦; 同年,董雪華、丁志剛、黃衛東等11比特青年農民集體赴上海民族樂器廠培訓進修。20世紀90年代,一些年輕工人紛紛脫離聯營廠,自立門戶辦起制笛企業。 獨特的資源優勢,日臻成熟的製作技藝,再加上產業集聚帶來的綜合效應,讓村裡的制笛產業日漸興旺。


中泰竹笛的製作工藝十分細膩和嚴密,前後需要包括選料、烘烤、刮竹皮、鋸節、打磨、劃線定調、打孔、校音等70多道工序,以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音響優雅、風格獨特而得到樂界的重視和人們的喜愛。 融入竹刻、竹雕民間工藝的中泰竹笛既有高雅飄逸的浮雕之秀,更有音色嘹亮的笛聲之美。我國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先生專門為中泰竹笛進行科技鑒定,給予高度評價,稱中泰竹笛“神韻暗流,玉笛飛聲”。


2012年,中泰竹笛製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杭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