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竺筷製作技藝”

發佈時間:2023-11-28 09:58:54

杭州天竺筷號稱“江南名筷”,源於清代,因產自杭州天竺山一帶而得名。當時的天竺是杭州的佛國勝地,香火甚旺。為接應眾多香客素齋,僧人就地取材,取當地小竹為筷。 當地住戶發現商機,農閒時取小竹成筷,修飾筷頭,並在筷身烙上魚蟲花草、菩薩活佛、店家字型大小等圖案,售給香客遊人。至民國時期,在杭州大井巷一帶就有40多家生產天竺筷的作坊,當時坊間曾流傳“天竺筷出了名,做煞了大井人”的諺語。 歷經起起落落和工藝改進,仍揚名中外,是杭州人家家必備的“吉祥”筷。


天竺筷是用杭州天竺山一帶的實心大葉箬竹製成,取材皆以當年成竹為主,當季得令,精益求精,質地良好。 且一直堅持傳統手工製作,各道工序都保證天然環保。 筷身製作皆用古法,散發著淡淡的竹香,因為在製作過程中沒有施加顏料和蠟,所以清洗也非常方便,衛生潔淨。


天竺筷製作處處體現出其精緻的特色。其長短有9寸、9寸半、10寸與10寸半四種; 粗細有粗、中、細三種; 刻畫花紋有佛道、山水、花鳥,以及極富特色的杭州歷史名勝等題材; 筷頭鑲飾有銀頭、珠頭、鉛頭、鐵頭、骨頭等質地。 工藝精緻,圖案清晰生動,光潔輕便,且刻花經久而不褪色,令人賞心悅目。


天竺筷利用其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新時代讓自己更多地為廣大群眾所瞭解與喜愛,拉近與千家萬戶餐桌的距離。


2009年,天竺筷製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