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刷術(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術)”

發佈時間:2023-11-28 09:58:53

杭州,早在南宋時就是全國的刻書中心,印刷業發展很快,從業者甚眾。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術的發展和傳承,得益於“紙馬”的需求。在舊時,百姓信奉神靈,認為世界萬物都由神靈在主持,為求個好收成都得祭祀神靈。如養蠶的要祭拜蠶神,種田的要供奉田祖師,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灶神爺。商家們便請來能工巧匠,利用木刻雕版的手法,將各種神像印製在余杭當地所產的黃燒紙上。由於民間習慣稱這些神像為“馬張”,囙此,這些印在紙上的“馬張”就被稱作“紙馬”。


這些“紙馬”由於產自余杭,故被稱為“余杭紙馬”,從宋、元時期開始產生,到了清代則達到了頂峰,並從宋、元時期的單色印刷發展到了清代時期的多色套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術,並一直傳承至今。


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傳承的全是古法,其工藝流程極為複雜,大致可分為畫、刻、套印、裝幀等四大環節,而這每個環節又有若干程式。


如畫,需備紙、設計畫稿,然後畫成各色紙樣; 如刻,即刻制雕版,需經上版、雕刻多道工序,才能製成各色雕版; 如套印,需經放輪廓版、刷顏料、複紙、壓擦、揭紙、換版等反復多次,直至套色完成。 再如最後一大環節裝幀,也需經裁切等工序。 全過程約有二十多道工序。


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工藝複雜,技藝精細,整個流程散發著古樸典雅的文化氣息。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藝為雕版印刷從單色向多色發展作出了貢獻,是我國古代印刷術的一部分,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


2009年,雕版印刷術(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術)於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