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扇的歷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現以長尾雉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 漢代,宮廷流行絹扇,又稱“宮扇”。 東晉時期,葵扇開始流行。南宋時期,都城杭州成為摺扇中心,摺扇古稱“折疊扇”,又稱“撒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撒開後扇面成半規(圓)形,聚頭聚尾,故又稱“聚頭扇”。明代永樂年間,蘇州成為摺扇中心,出現了李昭、馬勳等聞名海內的制扇名家。
我國扇類產品主要產於浙江、江蘇、四川、廣東等地,有紙摺扇、檀香扇、羽毛扇(浙江湖州)、絹扇、麥秸編結扇(浙江浦江)、象牙扇、竹篾扇、葵扇(廣東新會)、孔雀翠羽舞蹈扇等多個品種。其中摺扇的扇骨以棕竹、湘妃竹、烏木為上,有的飾以竹刻; 扇面以桑皮紙等裱糊而成,著名書畫家題詩作畫於其上,有短劇勝於大品之說。 有的摺扇還配有刺繡扇套。杭州王星記扇莊以製作黑紙扇而聞名,扇面塗刷柿漆,雨淋不透,日曬不翹,有“一把扇子半把傘”之美稱,其製作技藝世代相傳,一直沿襲至今。
杭州雅扇自古聞名海內,南宋時期,今杭州清泰街與河坊街之間集中了許多杭扇製作工廠,彼此相連,長達二裏,此處因而得名“扇子巷”。清代光緒元年(1875),王星齋在杭州扇子巷創建王星記扇莊,憑藉精良的做工和獨特的工藝在眾多店家中脫穎而出,經過不斷發展,王星記扇終於成為杭扇的代表。
百多年來,王星記扇業藝人繼承並發揚傳統,彙集歷代制扇藝人的智慧,發展了杭扇製作技藝,現時王星記杭扇的扇品已達十五大類四百餘種三千多個花色,遠銷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王星記扇製作工藝複雜精細,裝潢更是十分考究,它與書畫、雕刻、鑲嵌、剪貼等技藝相結合,極大地提升了扇子的藝術品位。王星記扇以黑紙扇、檀香扇最為典型,在國內外屢獲獎項,向為世人所稱道。
早在清代,黑紙扇即作為杭州特產進貢宮廷,有“貢扇”之稱。歷代眾多書畫名家都曾在王星記的扇面上留下傑作,為中國文化寶庫增添了重要財富。近年來,王星記扇常被用作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且為各地博物館所收藏,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王星記制扇技藝為中國扇文化的傳衍作出了積極貢獻,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2008年,制扇技藝(王星記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