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傘製作技藝(西湖綢傘)”

傘是日常生活中用以遮陽或擋雨的工具,可張可收,攜帶方便。 我國制傘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魯國著名匠師魯班之妻王氏將竹子劈成細篾條,上蒙獸皮,張如蓋,收如棍,此即最初的傘。古代傘有“蓋”、“華蓋”、“傘蓋”等別稱。 西晋時期,帝王和貴官出巡時往往有侍從執傘隨侍,成為儀仗。古代傘面均用絲綢製成,南北朝時代北魏君主、臣僚等出行已採用羅帛製成的傘蓋,不同級別的人使用的羅傘大小、色彩各不相同。東漢蔡倫造紙成功後,傘面逐漸由絲綢改為紙質,至宋代出現了油紙傘。我國油紙傘產於浙江、四川、湖南、廣東、福建、貴州等地,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當前由於尼龍綢折疊傘的普遍流行,傳統的油紙傘和綢傘已經悄然從人們身邊隱退,相關的製作技藝亦逐漸湮沒不彰。


杭州西湖綢傘始創於1932年,其工藝由杭州都錦生絲織廠研創,傳承至今已有七十餘年。西湖綢傘以杭州本地獨有的淡竹、杭州絲綢為原料,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裝潢圖案,整個生產流程包括18道重要工序。西湖綢傘主體由傘骨和傘面組成,傘骨製作採用古老的套合技藝,不用任何黏合劑。傘面用絲綢為面料,而以刷花、彩繪和刺繡等技法加以裝潢。刷花以杭州西湖風景為題材,採用多種套色; 彩繪利用傳統國畫技法,在傘面上繪製仕女、花鳥等內容; 刺繡題材多樣,工藝精細,鮮麗秀雅,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西湖綢傘按其用途可分為日用傘、裝潢傘、舞蹈傘、雜技傘、排須傘等種類。西湖綢傘造型輕盈,設計奇巧,製作精細,高雅美觀,既很實用,又有藝術欣賞價值。


2008年,傘製作技藝(西湖綢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