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

發佈時間:2023-11-24 10:49:01

杭州雕版印刷技藝起於隋末,是傳統典籍印刷的重要科技。


杭州雕版印刷術,是將需印刷的文字或影像,書寫(畫)於薄紙上,再反貼於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體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時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將紙張覆於印版,用乾淨刷子均勻刷過,揭起紙張後,印版上的圖文就清晰地轉印到紙張上,從而完成一次印刷。


除印製官方和民間書籍,還廣泛應用於古代生活,諸如年畫、地契、租約、紙幣、請帖、信箋、信封等。


整個印刷過程大體分為選材、雕刻、印刷三個程式,共有浸蒸、取板、刨塗、磨板、描稿、拳刀、崩刀、重刀、鏟底、成型、對稿、夾紙、對版、調色、幹印、濕印、“刷”、“砑”、“撣”、饾版、拱花二十一種技法。


印刷產品歷來以“選材精良、刻工精巧、印刷精美”而著稱,後期的浮水印名家複製品更被稱為“下真迹一等”,而且存世優秀作品眾多。


2011年,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